概述

初齡若蟲行動活潑,尋覓適當處為害,多自葉背的主脈處吸食葉液,至2、3齡若蟲乃固定於枝幹上為害,以至成熟,少有留於葉部的。2齡雄若蟲老熟後,常結繭化蛹於枝幹裂縫或雜草土礫間。成若蟲除直接吸食樹液為害外,又分泌蜜露,誘集螞蟻及發生煤病,有礙光合作用,影響植株生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卵: 橢圓形橙黃色,大小約0.65x0.29 公厘。 若蟲:初孵化時扁橢圓形,色暗紅無白粉被體,形與雌成蟲相似,長約0.6~0.7公厘,若蟲成長,體表漸被白粉。 蛹: 雄蛹為長橢圓形,體淡紅色,長約3~4公厘,藏於綿狀白繭內。繭也為長橢圓形,長約 5公厘。 成蟲:雌成蟲無翅,橢圓形,腹面扁平,背面隆起,似龜甲狀。體柔軟呈暗黃橙色,密生黑色短毛,並被有白色臘質物,體邊緣附生束狀黑毛,能分泌絮狀臘線。體後端負 1大形白色綿狀卵囊,囊的表面有15條縱走線。體軀約6x3 公厘,卵囊長4~8公厘。雄成蟲橙紅色略被白粉,觸角、複眼均黑色,雙翅暗黑。前翅狹長,翅脈呈白色,後翅退化為極小平衡棍,足為黑色。腹末端有肉質突起,上生長毛數根,體長約3 公厘,展翅 7公厘。

本蟲自1902年由澳洲傳入後,曾蔓延全島,釀成災害,後經輸入澳洲瓢蟲控制後,才漸平息。據過去數十年之調查,吹棉介殼蟲雖在台灣並未絕跡,偶而可在柑橘或木麻黃上出現,但兩種瓢蟲常尾隨而至,短期之內,即將其完全抑制,故此害蟲在台灣已不必施藥防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

分布

地理分佈:澳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埃及吹綿介殼蟲(Icerya aegyptica Douglas)和岡田吹綿介殼蟲(Icerya seychellarus Westwood)。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播遷

風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植食性。初齡若蟲行動活潑,尋覓適當處為害,多自葉背的主脈處吸食葉液。成若蟲直接吸食樹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本蟲自1902年由澳洲傳入後,曾蔓延全島,釀成災害。自從引進澳洲瓢蟲(Rodolia cardinalis Muls.)之後,吹棉介殼蟲可被澳洲瓢蟲和小紅瓢蟲(R. pumila Weise)共同有效抑制,如發現少數吹棉介殼蟲出現,應調查有無上述二種瓢蟲之存在,如有瓢蟲之活動 應避免用藥防治,予以保護天敵。據過去數十年之調查,吹棉介殼蟲雖在台灣並未絕跡,偶而可在柑橘或木麻黃上出現,但兩種瓢蟲常尾隨而至,短期之內,即將其 完全抑制,故此害蟲在台灣已不必施藥防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危害:第一、二齡若蟲多大量棲息於葉之下表中脈附近吸食,同時分泌大量之蜜露,使葉表產生黑色煤煙病,嚴重影響葉部光合作用;第三齡若蟲期逐漸移行至枝幹上為害,雌蟲均在枝幹上固著吸食為害,使被害枝葉枯黃,葉片果實脫落,樹勢衰弱,嚴重者整株枯死。 入侵後果:農業;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機制:疾病傳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農業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疾病傳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不詳;引進時間:1902。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不詳

引進時間:1902

引進方式: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初齡若蟲行動活潑,尋覓適當處為害,多自葉背的主脈處吸食葉液,至2、3齡若蟲乃固定於枝幹上為害,以至成熟,少有留於葉部的。2 齡雄若蟲老熟後,常結繭化蛹於枝幹裂縫或雜草土礫間。成若蟲除直接吸食樹液為害外,又分泌蜜露,誘集螞蟻及發生煤病,有礙光合作用,影響植株生長。 危害:第一、二齡若蟲多大量棲息於葉之下表中脈附近吸食,同時分泌大量之蜜露,使葉表產生黑色煤煙病,嚴重影響葉部光合作用;第三齡若蟲期逐漸移行至枝幹上為害,雌蟲均在枝幹上固著吸食為害,使被害枝葉枯黃,葉片果實脫落,樹勢衰弱,嚴重者整株枯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Maskell, 1878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