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14-15公釐。體背面棕褐色並帶有黑色圓斑;腹面茶色,唯腹部氣孔周圍具大型黑色斑紋。觸角除第一節深褐,其餘黑色。前胸背板側緣黑色,胝區後有3個黑斑,排成一列。中胸小盾片基部,沿體軸兩側有3對黑點,最外側的黑點常不明顯或消失;中央兩側也個具2對黑點。足的基節、轉節、腿節黃色,脛節背方、跗節深褐色。
生活史在中國江西有詳細報告(Zhou 1990);根據他的觀察,此種一年兩代,越冬成蟲於四月中開始交配,雌蟲於五月初開始產卵,五月中孵化,五月底至七月為若蟲期;第一代的成蟲約在七月中至八月中羽化,羽化後約6-7天開始交尾;第一代雌蟲於七月初至八月初開始產卵,於七月中至九月中孵化。第二代成蟲八月初開始,十一月初越冬至隔年四月。[出現季節:3-12月(根據檢視標本的採集資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經甫 資料提供:蔡經甫 來源學名:Solenostethium chinense Stål, 1854 上次更新:2023-04-19

分布

華南地區分布:中國(廣東、廣西、香港、福建、湖南、江西、澳門、雲南);越南;日本(八重山群島);台灣(中部以南,及外島金門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經甫 資料提供:蔡經甫 來源學名:Solenostethium chinense Stål, 1854 上次更新:2023-04-19

棲地

平地、丘陵地、淺山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經甫 資料提供:蔡經甫 來源學名:Solenostethium chinense Stål, 1854 上次更新:2023-04-19

關係

Miwa (1943)曾記錄此種為柑橘樹(Citrus sp.)、棉花(Gossypium arboreum L.)的害蟲。中國則曾記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櫟屬(Quercus sp.)、辣椒(Capsicum annuum L.)為其寄主。在日本,則記錄此種成蟲、若蟲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 L.);另一筆記錄則是在苧麻(Boehmeria nivea (L.))上發現。筆者所檢視的標本中,係友人侯舜為先生在馬拉巴櫟(Pachira macrocarpa (Schltdl. & Cham.) Walp.)上採得一隻雌性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經甫 資料提供:蔡經甫 來源學名:Solenostethium chinense Stål, 1854 上次更新: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