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木蝨是一種小型的昆蟲,體型通常約2 至5 mm,成蟲外觀猶似迷你蟬,但觸角頗長,共有十節,停歇時左右翅放置體後呈屋脊狀。頭部複眼發達,有三個單眼,側單眼在頭頂兩側近複眼處,中單眼則位於極度退化的前額,頰部依不同類群發達程度不一,較發達者向下突出,形成頰椎。

中國梨木蝨為夾錐三角形,頭頂呈一和緩之半圓形凹陷。成蟲分夏型及冬型2種,夏型體長2.5~2.7㎜ 左右,體呈淡黃綠色、黃色、綠色或黃綠相間,翅上無斑紋。冬型體長3㎜左右,體呈深褐色,有黑色斑紋,前翅後緣有明顯褐斑。若蟲體扁圓形,初孵化的若蟲體型小,性活潑。第一代初孵化的若蟲乳白色,之後漸轉為黃色至綠色,有些末齡若蟲體表呈褐色。若蟲經4次脫皮後羽化為成蟲。卵長橢圓形,一端尖細,一端鈍圓,固著植物表面。初產下的卵為乳白色,而成熟接近孵化的卵則為淡黃色,若蟲會分泌白色蠟及蜜露,若蟲體緣為簡單型剛毛。

本種概述:中國梨木蝨在台灣全年可見發生,春季梨樹發芽時,深色型越冬成蟲開始產卵,隨即發育為體色米色、綠色的淺色型若蟲、成蟲。秋季開始出現深色型越冬成蟲,體型較大。若蟲分泌很多蜜露,會藏於蜜露、煤病痂皮下,藥劑不易直接接觸蟲體,成蟲善飛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具有夏季型及冬季型個體,夏季型體色淺綠色、黃色或橘黃色,觸角第三到八節端部及最後兩節為黑色,複眼紅褐色,頭頂、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具有黃色斑紋及條紋,足、胸部腹板及腹部腹板為淺黃色,成蟲體長為3至3.6公厘,雌蟲較大,雄蟲前翅長為2.41至2.57公厘,雌蟲則為2.63至2.97公厘,頭部稍寬於胸部且向下彎曲,頰錐稍短於頭頂且分叉並具細毛,觸角第十節端部具2根刺毛,前翅長為寬的2.3倍,後翅長為前翅的0.8倍且為寬的2.8倍,足細長,後足脛節具有顯著的基部突起及5根端距,陽莖長且基節為端節的1.8倍;冬季型為淺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頭頂、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具有紅褐色、淺黃色或綠色的斑紋及條紋,成蟲體長為3.45至4.4公厘,雌蟲較大,雄蟲前翅長為2,72至3.13公厘,雌蟲則為2.69至3.54公厘,其餘形態與夏季型相似。
具有寄主專一性,寄主植物為Pyrus spp. (梨),Rosaceae (薔薇科)。此物種為果樹-梨的重要害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廖一璋 資料提供:廖一璋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4-11-12

分布

台灣地區分布於各地梨園。全球分布 : 中國、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廖一璋 資料提供:廖一璋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4-11-12

棲地

在台灣全年可見。危害分佈中部和平、東勢、和平、新社、卓蘭及仁愛等地區的梨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藉感染接穗於嫁接時帶入農園及果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目前因應策略仍以藥劑防治為主。即以9.6%亦達胺溶液3000倍或20%亞滅培可溶性粉劑4000倍防治,每隔7天再防治1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具有五大特性:不同時期產卵部位不同、隱蔽危害習性、耐寒性、群居性、產生分泌物的習性。因此若蟲及成蟲刺吸梨樹嫩梢、葉、及幼果的汁液,影響生育並造成受害葉片褐化、枯死、落葉等現象。若蟲分泌之蜜露被霉菌附生,在霉菌及其霉素的共同作用下,破壞表皮、葉肉細胞組織,使組織罹病,進而擴大至葉面、果實、枝條上形成斑病,引起煤病,影響光合作用,尤其果面若受煤煙污染,更直接影響果品價值。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疾病傳染, 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

引進時間:2002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曼妙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 1981)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