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種原生於金門、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台灣本島原無分布,對金門來說為原生種,但對台灣本島來說是外來種。許多寄主植物為重要經濟果樹,若蟲及成蟲皆吸食樹幹及枝條汁液維生,族群密度高會造成樹勢衰落及枝條枯乾,造成果實品質低劣甚至落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綜合描述

雄蟲體長34.5-39.5 mm,雌蟲則為36.5-41.5 mm,雄蟲前翅長53.5-65.5 mm,雌蟲則為66.5-76.5 mm,頭部紅褐色且具一延伸棒狀物,長度為16.5-20.5 mm,雌蟲較長 ,端部微向上彎且布滿白色點紋,前翅墨綠色且翅脈顏色較淺,具數個黃色斑塊,斑塊以白色條紋包圍,後翅黃色且端部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約 40mm;頭部紅褐色,向前延伸一棒狀物,紅褐色,具許多白色點,端部微向上彎;複眼黑色;胸背板紅褐色;前翅深綠色,翅脈顏色較淡,翅1/2處具少量大塊黃色斑塊,外圍具白色線條,後1/2處則散生黃色小圓點,部份外緣具白色線條,後翅黃色,端部黑色;前中足腿節紅褐色,脛跗節黑色,後足腿脛節紅褐色,脛節顏色漸向後端稍淡,跗節黑色;腹部黃色,佈有少量白色粉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

分布

中國南部、香港、印度、緬甸、泰國、台灣、金門。 台灣分佈:目前入侵台灣北部低海拔區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金門、新北市)、中國沿海、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

棲地

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會棲息於龍眼、荔枝、柚子、芒果、台灣欒樹及烏桕等樹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寄主植物主要以龍眼 Dimocarpus longan Lour.與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為主,在一些國家是經濟害蟲。Kershaw & Kirkaldy(1910)有取食芒果 Mangifera indica L. 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

取食策略

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樹幹及枝條汁液維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生命週期

共分卵期、若蟲及成蟲期,雌蟲於4-5月產卵,6-8月為若蟲期,成蟲開始於9月至12月陸續羽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繁衍

以成蟲越冬,雌雄蟲於春季交配產卵,每次產卵可產60至100顆,一年一世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保育狀態

於 2018年出現於台灣新北市五股、八里區、三芝區(新庄里);台北市士林區、北投區,為第一次本島紀錄。目前推測可能為外來入侵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

管理

目前仍以目視手採為主要的移除方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效益(利用)

中國廣東省有油炸食用之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

風險

許多寄主植物為重要經濟果樹,若蟲及成蟲皆吸食樹幹及枝條汁液維生,族群密度高會造成樹勢衰落及枝條枯乾,造成果實品質低劣甚至落果。另一風險是因寄主之一的烏桕與台灣的渡邊氏長吻白蠟蟬相同,故對於台灣原生種可能有競爭的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Liao, Yi-Ch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上次更新:2022-11-17

備註

2018調查發現過去2004-2008調查之渡邊氏棲地確實與龍眼雞重疊,是否造成競爭有待觀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Pyrops candelar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