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蘇鐵白輪盾蚧卵的長徑約0.23mm;一齡若蟲是蘇鐵白輪盾蚧一生中唯一活潑移動的時期,移動距離可達數十公尺以上,當身體長到一定大小時,便取食停止且觸角開始退化。二齡若蟲從介殼外形即可明顯區分雌、雄,但生殖器尚未發育成熟,取食成長到一定大小時,便再度脫皮進入第三齡,即為成蟲。雌成蟲與二齡雌若蟲外形相似,僅差在雌成蟲具有圍陰腺孔群,且能生殖產卵。處女成蟲會將臀板伸出介殼外,並釋放性費洛蒙吸引雄蟲交尾。一般雌成蟲產卵量達100顆以上。雄成蟲複眼及觸角發達,但口器退化,羽化後壽命僅1~2天,具有翅一對,不善飛行,會被雌成蟲的性費洛蒙吸引前往交尾。通常寄主植物即目視可見滿佈蟲體所分泌之白色介殼。

蘇鐵白輪盾蚧危害植株嚴重時,其可見白色介殼佈滿植株,嚴重情況時可能造成植株枯死,目前在台灣已入侵擴散至全台各地,多寄生於蘇鐵科與蕨蘇鐵科的多種植物,其中以蘇鐵屬受害最為嚴重。台東蘇鐵為台灣特有種,一但遭受危害將導致珍稀台東蘇鐵滅絕的可能,因此處理蘇鐵白輪盾蚧入侵之為害為不容克緩之課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棲地

台灣全島皆有分佈。該介殼蟲於1976年首次在泰國曼谷的蘇鐵上被發現命名,主要危害蘇鐵植物。1996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遭受到該害蟲入侵,在沒有天敵的控制及有效的化學藥劑防治下,苗圃及植物園的蘇鐵類植物受 到嚴重的威脅。該害蟲推測可能由亞洲進口的蘇鐵苗木所帶入,而其入侵後的主要擴散途徑也是經由該國國內苗木的輾轉運輸。目前該害蟲嚴重危害臺灣蘇鐵,且已漫延在全國各縣市之校園、公園、居家庭園及道路景觀。至於在偏遠山區的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亦遭危害,一般研判除最初是由動物(人、獸)攜入外,最主要擴散迅速的途徑是”風”,此由生長在岩石峭壁上的臺東蘇鐵植株亦遭感染可以得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播遷

在自然因素上可能是藉由風及氣流被動式進行短距離或鄰近植株間的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在人為的因素上則可能是藉由人為攜帶或苗木販售搬運等方式進行傳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管理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之最佳防治時機為初孵化之一齡若蟲,每年入冬前及春天新芽剛長出時,需注意田間衛生,於防治前先將受感染的枝條及葉片剪除,並裝入塑膠袋 中置於太陽下曝曬或直接燒燬,當發生害蟲數量少時,以軟毛刷沾水或水沖刷掉附著於莖葉上之蟲體。另外在冬季注意整枝清園工作,使植株日照及通風良好,亦可 有效減少介殼蟲發生。

藥劑防治建議使用44%大滅松乳劑,在冬季時可添加夏油,並與40%丁基加保扶可濕性粉劑輪流施用。施藥時儘量將藥劑充分噴灑於植株上腋芽、芽鱗,使藥劑 充分滲透至整棵鐵樹,且應輪替施用不同類型之藥劑,以防止抗藥性的產生。在春天植株新葉萌芽生長趨勢旺盛時,亦可改用好年冬粒劑於植株地表下根際附近,沿著植株周圍施用,藥劑寬約5~6 cm,再覆上表土並適度澆濕土壤,以利根部吸收。

由於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已造成了臺灣蘇鐵的嚴重損失,為避免該介殼蟲擴大危害。相關單位已訂定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的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該蟲危害,此外為加 強生物防治之開發,也正評估自泰國引進寄生蜂防治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的可行性,以期降低該蟲的危害及減少農藥的使用。因此目前所能推薦用的方法是應掌握該蟲 的防治適期並適時防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風險

入侵後果:經濟,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草食作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 風

引進時間:2000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一中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 1977 上次更新: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