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4齡蛹殼體色暗棕色至黑色。胸氣管開口特化於體緣內,形成外環,其內具有小孔,孔具齒。腹脊明顯,不具齒狀突起,達到體緣。每腹節均具1對粗狀剛毛。11對短、尖槍狀亞緣區剛毛沿著體緣環列。管狀孔微心形,後端凹陷,具中央疣狀突起。蓋瓣充塞管狀孔大部分區域。舌狀突起不外露。尾溝明顯,具點刻。尾脊明顯,不具點刻。
寄主植物: 樟科 (Lauraceae) 大葉楠 Machilus kusano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Rhachisphora sanhsiaensis Ko, 1992 上次更新:2016-11-02

分布

臺灣(三峽、烏來、水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Rhachisphora sanhsiaensis Ko, 1992 上次更新:2016-11-02

鑑別型特徵敘述

第4齡蛹殼體色暗棕色至黑色。胸氣管開口特化於體緣內,形成外環,其內具有小孔,孔具齒。腹脊明顯,不具齒狀突起,達到體緣。每腹節均具1對粗狀剛毛。11對短、尖槍狀亞緣區剛毛沿著體緣環列。管狀孔微心形,後端凹陷,具中央疣狀突起。蓋瓣充塞管狀孔大部分區域。舌狀突起不外露。尾溝明顯,具點刻。尾脊明顯,不具點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Rhachisphora sanhsiaensis Ko, 1992 上次更新:2016-11-02

備註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臺灣地區目前採集記錄不多,分布範圍有限。對於大葉楠(M. kusanoi)具高度寄主專一性。偶爾與龜子角迷粉蝨(Singhiella kuraruensis)混生。著生於葉正面,對於葉脈有偏好,但不受葉表組織而改變其外部形態,密度不高,不具經濟重要性。不與螞蟻共生。本種之特徵相當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Rhachisphora sanhsiaensis Ko, 1992 上次更新: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