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4齡蛹殼亞緣區具15對短、槍尖狀剛毛環列。背盤頭胸區至管狀孔之亞中央區域體色褐色。
寄主植物: 禾本科 (GRAMINEAE)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Imperata arundinacea 芸香科 (RUTACEAE) 柑橘屬 Citrus sp. 露兜樹科 (PANDANACEAE) 露兜樹屬 Pandanus sp.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setiferus (Quaintance & Baker, 1917) 上次更新:2016-11-02

分布

臺灣(臺北市)、爪哇、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菲律賓、新幾內亞、澳大利亞、蘇拉威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setiferus (Quaintance & Baker, 1917) 上次更新:2016-11-02

鑑別型特徵敘述

第4齡蛹殼亞緣區具15對短、槍尖狀剛毛環列。背盤頭胸區至管狀孔之亞中央區域體色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setiferus (Quaintance & Baker, 1917) 上次更新:2016-11-02

備註

本種為舊世界區之種類,東南亞地區廣泛分布。臺灣地區目前僅於臺北市有採集記錄,密度低,分布範圍相當有限,不具經濟重要性。著生於葉背,群聚生活,與螞蟻共生,密度相當高,於東南亞偶爾具經濟重要性。本種之特徵相當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setiferus (Quaintance & Baker, 1917) 上次更新: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