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4齡體透明,微淡黃,長橢圓形。蠟質分泌物不明顯。具4對針狀之亞緣區剛毛,前端2對,後端2對。羽化縫達到體緣。頭胸區及腹節中央區域具成對明顯之凹陷。第7腹節明顯短於其他腹節。管狀孔微三角形,具齒。蓋瓣充塞一半管狀孔區域。舌狀突起外露,具微小點刻,端點1對剛毛伸出管狀孔區域。
寄主植物: 禾本科 (GRAMINEAE) 白背芒 Miscanthus sinens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miscanthus (Ko, 1998) 上次更新:2016-11-02

分布

臺灣(八堵、臺北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miscanthus (Ko, 1998) 上次更新:2016-11-02

鑑別型特徵敘述

第4齡體透明,微淡黃,長橢圓形。蠟質分泌物不明顯。具4對針狀之亞緣區剛毛,前端2對,後端2對。羽化縫達到體緣。頭胸區及腹節中央區域具成對明顯之凹陷。第7腹節明顯短於其他腹節。管狀孔微三角形,具齒。蓋瓣充塞一半管狀孔區域。舌狀突起外露,具微小點刻,端點1對剛毛伸出管狀孔區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miscanthus (Ko, 1998) 上次更新:2016-11-02

備註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對於白背芒(M. sinensis)具寄主專一性。目前僅有少數的採集記錄,分布範圍相當有限。著生於葉背,單獨生活,密度相當低,由於體色極淡,因此肉眼難以發現,不具經濟重要性。不與螞蟻共生。偶爾與聚集粉蝨(V. concursus)、神祕禾粉蝨(A. arcanus)以及甘蔗粉蝨(N. bergii)在同一寄主植物混生。本種具有4對長、針狀之亞緣區剛毛以及第7腹節退化等,種之特徵相當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Vasdavidius miscanthus (Ko, 1998) 上次更新: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