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4齡蛹殼體色淡黃。體型相當長橢圓,兩側平行。雌蟲體長2.08-2.18 mm、寬0.45-0.53 mm,體長為體寬4.28倍。雄蟲體長1.45-1.55 mm、寬0.31-0.35 mm,體長為體寬4.58倍。蠟質分泌物沿著體緣呈薄透明狀。體緣呈不規則小鋸齒狀。亞緣區與背盤不分離。縱羽化縫隆起,達到體緣,橫羽化縫不達到體緣。頭胸區具明顯之亞中區凹陷。腹部腹節中央區域分節明顯,每腹節均具1對亞中區凹陷,第7腹節具1對袋狀物。頭區、後胸及第8腹節均具1對小剛毛,第1腹節剛毛缺如。背盤亞背區具隆起之縱脊,從頭胸區延伸至第8腹節。背盤具零星小孔散布。胸及尾氣管開口均不明顯。胸及尾氣管摺不易辨識。管狀孔微心形。蓋瓣長方形,寬稍微大於長,充塞大部份管狀孔區域。舌狀突起不外露,具細毛,成對剛毛不明顯。尾脊明顯,具點刻。尾溝明顯,具點刻。
寄主植物: 禾本科 (GRAMINEAE) 白背芒 Miscanthus sinensis 芒屬Miscanthus sp. 秀貴甘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 天敵: 膜翅目(Hymenoptera) 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蚜小蜂科(Aphelinidae) Encarsia transvena (Timberlake) (Ko et al., 2001. Taiwan) Eretmocerus sp. (Ko et al., 2001. Taiwan)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grostaleyrodes arcanus Ko, 2001 上次更新:2016-11-02

分布

臺灣(基隆市、東澳、石碇、烏來、福山植物園、臺北市、桃山、知本溫泉、蘭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grostaleyrodes arcanus Ko, 2001 上次更新:2016-11-02

備註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臺灣地區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均有採集記錄,分布範圍廣泛。對於芒屬(Miscanthus)具高度寄主專一性。著生於葉背,單獨生活,密度不高,不具經濟重要性。不與螞蟻共生。本種於臺灣地區分布相當普遍,有時與聚集粉蝨(V. concursus)、白背芒粉蝨(V. miscanthus)及甘蔗粉蝨(N. bergii)在芒屬(Miscanthus)中同時有採集記錄。本種之特徵相當明顯。芒屬主要分布於亞洲及太平洋島嶼,目前全世界約20種之記錄,其中中國大陸8種、日本6種以及琉球2種之記錄。臺灣地區則有5種之記錄,其中白背芒(M. sinensis)為全島分布,如果進一步調查研究,則本種之地理分布將更為廣泛。Martin (1999)於西澳大利亞相思樹屬(Acacia)有一近緣種之採集記錄,但仍未發表,其區別在於本種第1腹節剛毛缺如、胸氣管摺不明顯以及具1對後胸剛毛等特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grostaleyrodes arcanus Ko, 2001 上次更新: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