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體長8.7~10.2公釐;體橙黃色;頭部黑色,觸角絲狀;前翅末端具有黑色斑塊;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腹面位於發光器前一節為黑色。雌蟲體型略較雄蟲大,外型與雄蟲相似,僅有1枚發光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Abscondita chinensis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12-06

分布

臺灣、中國大陸、印度、緬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Abscondita chinensis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12-06

棲地

分佈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發生期主要為6~8月,屏東地區則在3~10月皆有紀錄。成蟲常見於夜晚在鄰近樹梢處飛行發光,閃爍的間隔時間長,不容易追蹤其飛行軌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Abscondita chinensis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