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2.3~3.7公分,體色為黑色,觸角呈現黑白相間,前胸外緣具有刺突,翅鞘基部有明顯的瘤狀顆粒,翅鞘上散布著不規則的白色碎斑點,靠近翅鞘基部的第2道白斑是分離的2顆白斑,觸角長度明顯超過翅鞘末端。
成蟲活動季節約在5~9月份,寄主植物的種類相當廣泛,夏季時在金門或馬祖地區很容易觀察到在苦楝樹上活動的個體,另外木麻黃及相思樹上也常能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

分布

台灣、中國。在金門及馬祖地區較為常見,在台灣本島較不常見,如新北市烏來、新竹縣紅毛港等北部地區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

鑑別型特徵敘述

翅鞘基部有明顯的瘤狀顆粒,翅鞘上散布細碎白斑點,靠近翅鞘基部的第2道白斑是分離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

外觀相似性

外觀與馬庫白星天牛、麗艷大星斑天牛纇似。麗艷大星斑天牛體型較大,馬庫白星天牛靠近翅鞘基部的第2枚白斑明顯為橫向斑,本種靠近翅鞘基部的第2道白斑是分離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

備註

同種異名:Calloplophora luctuosa、Calloplophora malasiaca、Cerambyx farinosus。中文俗名:華星天牛。模式產地:China(中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 1771) 上次更新:201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