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馬庫白星天牛
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馬庫白星天牛
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馬庫白星天牛
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馬庫白星天牛

綜合描述

體長約2.4~3.5公分,體色為黑色,觸角呈現黑白相間,前胸外緣具有刺突,翅鞘上散布著白色的不規則斑點,通常靠近基部的第2枚白斑較大而形成橫向斑,觸角長度約為體長的2倍,卵為長橢圓形乳白色,孵化前會轉變為黃褐色,長約5~6公釐。
本種很常見,在南部地區成蟲全年皆可活動,而在中北部地區則集中在5~9月份出現,寄主植物的種類相當多樣,但以柑桔纇、苦楝及木麻黃等植物為主要的寄主植物,成蟲也會取食該類植物的葉片或枝條,在夜晚時可以觀察到少數趨光的個體,卵期約7~10天,幼蟲期長達10個月以上,蛹期約10~15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分布

台灣、中國、日本。在台灣廣泛分布於全島平地及低山地區,如新北市孝義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鑑別型特徵敘述

靠近基部的第2枚白斑明顯為橫向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外觀相似性

外觀與華星天牛、麗艷大星斑天牛纇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3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效益(利用)

對人類來說屬於害蟲之一,會危害玫瑰、柑桔或其他果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

備註

同種異名:Anoplophora malasiaca ryukyuensis、Anoplophora oshimana、Anoplophora oshimana ryukyensis、Calloplophora macularia、Melanauster chinensis macularia。中文俗名:馬庫白星天牛、胡麻斑天牛、斑星天牛。模式產地:N. China(中國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1865) 上次更新:201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