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2~1.5公分,頭部、前胸及翅鞘表面皆覆蓋著紅色短毛,前胸具有5個無毛區域所形成的黑色斑點,翅鞘表面則有10個以上不等的無毛區域所形成的黑色斑點,其斑點因個體的不同而略有差異,觸角及各足皆呈黑色,觸角長度有超過翅鞘末端。
成蟲活動季節約在4~7月份,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是多星天牛族中少數具夜間趨光習性的特例,本種數量不多,根據羅錦吉先生的觀察指出,成蟲會取食阿里山榆的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

分布

僅分布於台灣,出現於中北部山區,如新竹縣馬達拉溪、尖石、南投縣和社、松崗及宜蘭縣思源啞口等地區皆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

鑑別型特徵敘述

頭部、前胸及翅鞘表面皆覆蓋著紅色短毛,前胸具有5個無毛區域所形成的黑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

棲地

棲息在海拔1500~2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

保育狀態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

備註

中文俗名:和社綠天牛、十星天牛。模式產地:Hosakei(南投縣和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Eutetrapha elegans Hayashi, 1966 上次更新: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