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0.5~0.7公分,體色為黃褐色至黑色,頭部、觸角及足部大部分為黑色,翅鞘為黃褐色,其端部有一塊黑色區域非常明顯,而蘭嶼產的個體,其翅鞘端部黑色區域的色澤較淡。
成蟲活動季節約在3~5月份,通常於白天外出訪花,曾經在黑星櫻、龍眼、野桐、紫珠葉泡花及無患子等植物的花上發現牠們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iphra apicale (Schwarzer, 1925) 上次更新:2013-09-29

分布

台灣、日本、菲律賓;在台灣廣泛分布在全島的低山地區及蘭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iphra apicale (Schwarzer, 1925) 上次更新:2013-09-29

鑑別型特徵敘述

翅鞘端部有一塊黑色區域非常明顯,而蘭嶼產的個體,其黑色區域色澤較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iphra apicale (Schwarzer, 1925) 上次更新:2013-09-29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iphra apicale (Schwarzer, 1925) 上次更新:2013-09-29

備註

同種異名:Iphra apicale、Obriomorpha apicale。中文俗名:黑尾棕天牛、黑端飴色天牛。模式產地:Fuhosho(南投縣茅埔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iphra apicale (Schwarzer, 1925) 上次更新: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