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orondonia hirayamai (Matsushita, 1941)

Novorondonia hirayamai (Matsushita, 1941) 臺灣雙星銹天牛

綜合描述

體長約0.4~0.5公分,是屬於小型的天牛,體型略微圓胖,體色為深褐色,相對於其他小型天牛,其觸角顯得粗壯許多,翅鞘側緣具有2個大型淡褐色斑位於前、中段。
成蟲全年皆可見,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食性不明,白天時可以在枯枝葉及藤蔓間扣網採集到,曾經在魚藤的枯藤發現牠們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約2~2.3公分,體色為褐色至深褐色,個體間斑紋變異很大,體表覆蓋著極短的密毛,前胸外緣中央具有刺突,而前胸表面左右各有1道黑色橫斑,翅鞘近基部處有明顯的點刻,翅鞘表面具有2道斜向的白色波狀斑紋,一般來說雌蟲的斑紋較雄蟲發達,有時也可發現白色斑紋幾乎消失的個體,觸角長度約為體長的1.5~2倍,觸角呈黑色或是黑白相間。
成蟲活動季節約在4~8月份,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食性不明,族群數量不多,白天時喜歡躲藏在捲曲的枯葉中,也可以在枯枝葉間扣網採集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體長約0.7~1公分,雌蟲體幅較雄蟲略寬,體色為深褐色,體表布滿明顯的細點刻,翅鞘後1/3處具有灰白色斑紋,有些個體斑紋較擴大或呈淡褐色,雌、雄蟲的觸角皆有超過翅鞘末端。
成蟲全年皆可見,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食性不明,白天時可以在各種闊葉樹的枯枝葉間扣網採集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

分布

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出現於全島低山地區,如屏東縣牡丹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出現於全島低山地區,如新北市烏來、北插天山、南投縣埔里、台東縣壽卡、金崙溫泉及卑南等地區皆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台灣、日本;在台灣廣泛出現於全島低地,如高雄縣紅水坑、屏東縣東源及台東縣卑南等地區皆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

鑑別型特徵敘述

觸角粗壯,翅鞘側緣具有2個大型淡褐色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翅鞘末端不具有明顯的刺狀突起,翅鞘表面具有2道斜向的白色波狀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體表點刻較細,雌蟲體幅較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

外觀相似性

乍看之下外觀與鹿野氏菱天牛有點接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翅鞘無斑紋的個體在外觀上與無紋粗天牛相似,但本種的翅鞘末端內外側不具有明顯的刺狀突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外形很接近雙星銹天牛,但本種體型較大,體表點刻較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5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2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

保育狀態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備註

中文俗名:雙紋矮天牛、雙紋粗鬚小天牛。模式產地:Kenting Park(屏東縣墾丁公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ndonia bisignata Hayashi, 1976 上次更新:2016-01-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文俗名:曲紋粗天牛、白帶粗天牛。模式產地:Musha(南投縣霧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eblephaeus ziczac (Matsushita,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9
同種異名:Ropica formosana formosana。中文俗名:台灣雙星銹天牛、淡雙紋銹天牛。模式產地:Taiwan(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Ropica formosana Bates, 1866 上次更新:201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