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 scrofa taivanus (Swinhoe, 1863)

綜合描述

臺灣野豬的身體粗壯,整體呈灰黑色,毛質粗糙剛硬,以頸背及腰部較長;尾部直而下垂,並不卷曲。吻端長而突出,鼻端呈圓盤狀。幼豬體側具有數條黃褐色縱帶條紋,在野地具保護色效果;幼豬成長至三個月後條紋會逐漸消退。成體雄豬的犬齒發達,並向前方外側突出生長,俗稱獠牙。頭體長90至180公分,短而直的尾巴通常不及20公分,體重50至160公斤。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44顆(為哺乳類動物的全齒型)。
基本上臺灣野豬是群居性動物;在白天和夜間均會活動,清晨為其活動高峰,白天的活動以人類干擾少的野外林地為主。視力弱但嗅覺敏銳,以鼻部嗅聞以尋找食物,常見其拱地翻土取食的挖掘痕跡,稱為拱痕,為野外判斷有無野豬出現或活動的證據之一。生性喜好泥浴,泥浴後常會在樹幹上磨擦。食性龐雜,以植物之根莖部及果實為主食,亦會挖掘土中蚯蚓、昆蟲幼蟲或軟體動物為食。繁殖季節不集中,懷孕期約115天,但每年僅產一胎,一般每胎可生3-8隻仔豬,但以2-3隻較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Sus scrofa taivanus 上次更新:2013-04-30

分布

臺灣野豬為臺灣特有亞種,普遍分布於全島山區及丘陵地,由低海拔山麓至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高山均有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Sus scrofa taivanus 上次更新:2013-04-30

棲地

通常活動於森林底層、芒草區、山谷河邊、人類之耕作區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Sus scrofa taivanus 上次更新:2013-04-30

保育狀態

臺灣局部的人類墾植地因與野豬的活動區域重疊,因而有時會發生野豬侵擾農作物之事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Sus scrofa taivanus 上次更新:20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