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領角鴞(台灣亞種)
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領角鴞(台灣亞種)
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領角鴞(台灣亞種)
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領角鴞(台灣亞種)
領角鴞(台灣亞種)
領角鴞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25cm。顏盤灰色,有暗褐色細斑,邊緣黑褐色。眼暗紅色,具粉紅色的細眼圈。有耳羽,內側灰白色、外側黑褐色。眉至耳羽灰白色,有細斑。頭頂至後枕有不明顯粗黑色縱斑,後枕有若干白斑。環繞後頸有一道淡米黃色頸圈。背面大致為灰褐色,有深褐色細蟲蠹斑。尾羽灰褐色,約有7道深色橫帶。喉米白色,有許多細橫紋。腹面淡灰褐色,密布細褐色蟲蠹斑及多道黑色縱紋。喙灰黑色,基部稍黃。跗蹠被羽,趾裸露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東南亞、東北亞。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丘陵。離島僅在澎湖鳥嶼曾有1筆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共分為15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較接近者條列如下:O. b. glabripes 分布於台灣。O. b. erythrocampe分布於華中與華南地區以及越南西北部。O. b. umbratilis分布於海南島。O. b. pryeri分布於沖繩。台灣的亞種 glabripes 為特有亞種。與erythrocampe 形態上的差異為 glabripes 的趾不被羽,背部較灰褐,黑斑較顯著,胸腹部縱紋較粗、橫斑較疏。erythrocampe 背部較棕褐黑斑不顯著,胸腹部縱紋較細、橫斑較密。有些作者(如König 等1999, Marks等1999),將本種拆成2種或3種。拆成2種者將分布於印度的族群視為一種,學名沿用 Otusbakkamoena;而喜馬拉雅東部以東的所有族群視為另一種,學名改為 Otus lempiji,如若依此看法,台灣領角鴞學名成為 Otus lempijiglabripes,如Howard & Moore(1991)。拆成3種者除上述印度的族群沿用學名 Otusbakkamoena 外,將馬來半島以南的族群改用學名 Otus lempiji,而將喜馬拉雅東部至東亞的所有族群改用學名 Otus lettia,若依此看法,台灣領角鴞學名成為 Otus lettia glabripes, 如 König等(1999)、Marks 等(199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低海拔的各類樹林,非常適應人類開發過的破碎殘林,而且能居住於大都市內,在許多都市內樹木並不多的公園或校園都曾發現,甚至在台北市內車水馬龍的行道樹下也曾拾獲幼雛。完全夜行性,夜間停棲或獵食時選擇較突出的枝頭,也會停在建築物上,因此不難被人找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領角鴞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基本上不具遷移性,但1996年澎湖鳥嶼曾有1筆紀錄,係當地的迷鳥,為罕見的情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通食性,獵食能力勇猛傑出,會獵取任何可以到手的小動物,包括體型在紅鳩以下的中小型鳥類、昆蟲(蜚蠊目、直翅目、螳螂等)、蛙類、鼠類、蜥蜴等,曾有捕食黃嘴角鴞的紀錄。常在人類住家附近或道路旁獵食,捕食被人類環境或燈光所吸引的小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白天躲藏於樹洞、樹葉稍密的樹叢或貼近樹幹的橫枝休眠,小鳥鳥群若發現牠,會群起圍繞叫囂騷擾。警戒時會將身體拉長、耳羽豎高、雙眼微張,保持不動甚久。相當不畏懼人類,常在淺山郊區的道路周遭活動,因此常遭車子輾斃。最常聽到的為渾厚的單音「噢」,這可能是雄鳥發出的聲音。另一種頻率較高,帶「喵~」音的「噢」,可能是雌鳥的聲音。會站在定點鳴叫數分鐘,但通常不會持續太久。驚飛或飛行中會發出「咕咕咕」聲。對回播或人類模仿其叫聲有明顯的反應,經常會被吸引至近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不會自己築巢,在天然環境基本上是利用樹洞營巢,包括老榕樹粗壯氣根交織成的凹穴,適應力強,在缺乏大樹及樹洞的地區仍可利用各種形式的基座營巢,包括樹枝分叉處、斷裂的樹幹、檳榔樹或椰子樹的葉基、人造巢箱、人類建築牆上的管洞或凹陷處等,是台灣唯一可完全在都市內利用建築物繁殖的鴞。繁殖期很有彈性,在許多月份都有繁殖紀錄,中部以3至7月間較多,南部在1至4月間,北部則有10至11月的例子。每窩產3至5枚卵,4枚最常見。卵的大小約為37 x 30 mm(n=2),白色無斑。孵化約需28天。台灣中部森林的繁殖成功率(至少1幼鳥離巢)為65%。孵卵期的天敵為蛇與松鼠,幼雛的天敵則包括鳳頭蒼鷹、食肉目動物等。幼鳥還不會飛就離巢,在巢外由親鳥繼續餵食養育,但幼鳥落巢而被人拾獲的例子極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領角鴞普遍生息於近郊人類聚落周遭,是台灣與人類互動最頻繁的貓頭鷹。因天性不甚畏人,早年經常遭人捕抓,台灣民間傳說本種入藥可治哮喘,在鳥店或市集公然販售的情形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消失。近年被直接迫害獵捕的情形已很少,但繁殖期幼鳥落巢而被人撿拾的情形非常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在1994至2005年間所有救傷猛禽的案例中,以本種有273隻為最多,且案例在5、6月間有較高的趨勢,即因幼鳥離巢所致。在山區經常低飛穿越道路,遭車撞死的情形非常頻繁,誤撞建築物門窗玻璃的案例也不少。此外誤中鳥網的情形也很多。雖然繁殖能力與適應力很強,整體族群數量相當普遍,但若能減少上述因人為因素造成的傷亡,必然能對本種的保育大有幫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領角鴞在台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鴞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領角鴞在國際上有華盛頓公約(CITES)包含於整個鴞形目列入附錄I I , IUCN或BirdLife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otos希臘文意指「有耳的鴞」,即「角鴞」。bakkamuna 意為「斯里蘭卡語所稱的某種鴞」。學名全意為「斯里蘭卡語所稱的某種角鴞。glaber 拉丁文意指「禿的」;pes 拉丁文意指「腳」;亞種名意指「腳趾無毛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bakkamoen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