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anoderma ruficeps praecognitum Swinhoe, 1866

Cyanoderma ruficeps praecognitum Swinhoe, 1866 山紅頭
Cyanoderma ruficeps praecognitum Swinhoe, 1866 山紅頭
Cyanoderma ruficeps praecognitum Swinhoe, 1866 山紅頭
Cyanoderma ruficeps praecognitum Swinhoe, 1866 山紅頭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和頭頂栗赤色,眼先和喉淡鮮黃色,體背面、翼覆羽和尾羽欖褐色。飛羽欖褐色,內瓣暗褐色。體腹面一致欖黃色,喉和頸有褐色細縱斑。喙暗褐色,跗蹠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和中國的西部、西南部、華中、華南、海南島以及台灣。台灣於全島各地林區均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6個亞種,條列如下:S. r. ruficeps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和西北部、喜馬拉雅東部和中國西藏東南部。S. r. bhamoensis 分布於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西北部。S. r. davidi 分布於中國中部、東部和南部、中南半島至寮國北部。S. r. praecognita 分布於台灣。S. r. goodsoni 分布於海南島。S. r. pagana 分布於越南南部。台灣亞種 S. r. praecognita 僅分布於台灣。Collar & Robson (2007) 將屬名改為Stachyridops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自平地丘陵地帶至海拔 2,500m高山的森林底層和叢藪都可見其蹤跡 (Yen1990),但性羞怯,多隱藏於濃密的草叢裡,觀察不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頭穗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蟲食性。啄食甲蟲、螞蟻、鱗翅目幼蟲、膜翅目幼蟲和蜘蛛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見與其它小鳥如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鳴叫多在晨昏時刻,常聽到的鳴叫聲有連續 5 音節的哨音「嘟、嘟、嘟、嘟、嘟」和2音節的「唧-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4至7月 (顏重威 1984)。築巢於離地 20 至 120cm 的草叢裡,巢圓形,由芒草葉編織而成,巢口開於上側。巢的大小為高 180cm、寬 100cm、口徑 50cm、深 60cm。每窩產卵4至5枚,卵白色而有淡赤褐色小污斑 (Yamashina & Yamada 1937, Hachisuka &Udagawa 1951)。卵的大小為 17 × 13cm。雌雄鳥輪流孵卵和育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頭穗鶥的種群數量甚為普遍,目前並無生存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Stachyris 是希臘文 stakhus「麥穗」與 rhis「鼻子」的合併字,指鼻孔旁的覆蓋物。種名ruficeps 是拉丁文 rufus「紅色」與 ceps「頭部」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