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家八哥
家八哥
眼鏡八哥,泰國八哥
入侵種 |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全長約25-26cm,頭及尾羽黑色,身體褐色喙黃色,腳橙黃色,眼睛周圍黃色。有領域性的鳥,通常在一大早抵達自己領域時會持續鳴叫五到十五分鐘。雄鳥通常比雌鳥鳴叫的多,夫妻檔有時還會有二重唱的情形。領域宣示是喧鬧的混合曲,有調子、有刺耳聲響、咯咯聲、吱吱聲,有些甚至像鐘聲,快速地交雜著。育有幼鳥的成鳥會發出刺耳的「思跨克」鳴聲,而呼叫飛行中幼鳥的鳴聲總是「吱吱吱」。八哥在集體棲息地會不斷鳴叫喧鬧,甚至是在午夜或黎明。

在紐西蘭的霍克灣有些八哥(藉由其色帶辨認)在那裡居住了十二年以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約 23cm。雌雄鳥同型。頭部黑色,無額叢冠羽,眼周圍裸露無羽,為鮮黃色裸皮,眼後部分呈箭矢形。背部咖啡色。飛羽黑色,腕部有一白斑,飛行時明顯可見,亦可見翼下覆羽白色。尾黑色,末端白色。喉及上胸部褐灰色。腹部褐色,下腹部較淡。尾下覆羽白色。眼黃褐色。喙黃色,下喙基部淡藍色。腳黃色。幼鳥全身大致為較黯淡的褐色,黑頭不顯,眼周黃色裸皮較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中亞哈薩克、土庫曼、依朗東部、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西南、馬來半島。人為引進至阿拉伯半島、高加索、非洲南部、華東、香港、台灣、澳洲、紐西蘭、印度洋及太平洋諸多島嶼、北美洲。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及都市周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2個亞種,條列如下:A. t. tristis 分布於中亞哈薩克、土庫曼、依朗東部、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西南、馬來半島。人為引進至阿拉伯半島、高加索、非洲南部、華東、香港、台灣、澳洲、紐西蘭、印度洋及太平洋諸多島嶼及北美洲。A. t. melanosternus 僅分布於斯里蘭卡。兩亞種的差別在於 melanosternus 的體色較暗。被引進至其它地區者皆為 tristis。中國西南部為本種的原生範圍,但華東、華南所見者則為引進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台灣野外有繁殖紀錄,遍及全台及外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具開闊裸地及短草地之處,如農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內的公園、校園、停車場、公路旁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家八哥為在台灣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有穩定的繁殖族群,目前並無長距離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逃離圈養後繁殖並自然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地面的昆蟲 (尤其是蚱蜢)、蜥蜴、草籽、果實、人類產生的各種垃圾食餘為食。在地面走動覓食,常會造訪垃圾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極為適應人類環境,毫不畏懼在人類周遭活動。單獨、成對或成十餘隻的小群活動,地棲性明顯,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與走動,不覓食時則停棲在樹上、電線、公路及橋樑的護欄、或建築物屋頂上休息。經常與其它同屬的八哥混群活動。鳴聲嘹亮,略為聒噪,最常發出的鳴聲為連續4至7聲的嘹亮單音「丟丟丟⋯⋯」。善鳴,會模仿多種聲音,被人類飼養用以模仿說話,是台灣於1980年代起大量進口本種的主要原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營穴巢,在原分布地的天然環境是利用樹洞、岩穴等,在人類環境則利用各種建築物的凹洞及縫隙、大型招牌、路標、交通號誌、公共管線設施的金屬管洞等,巢穴選擇與八哥及爪哇八哥無顯著差異。極為適應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內繁殖。於5至7月間繁殖,幼鳥於6至8月間離巢。親鳥共同育雛,共同在巢邊守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其危害在於繁殖迅速,族群增長快,會耗食棲地內的許多小動物、植物果實及農作物,嚴重排擠食性重疊的其它原生動物。此外其營穴巢的繁殖方式也嚴重排擠其它營穴巢的原生動物。台灣原生的八哥數量大為減少,現在遠比家八哥少,顯然上述的保育問題已經發生。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1994至1999年間進行的外來種鳥類調查顯示本種有築巢、求偶、育雛、幼鳥等繁殖證據。
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物理撲滅(陷阱):如果毒殺不是很好的選擇時,覓食陷阱對於控制小族群的家八哥是很有用的。Tindall陷阱與Tideman陷阱分別在紐西蘭與澳洲成功的被用來捕捉八哥。

毒殺:若是在沒有非目標物種的問題下,毒殺椋鳥科藥物DRC1339曾經被用來撲滅八哥。α-氯醛糖膏在涼爽的氣候下被暫時用來控制八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家八哥是世界上知名的入侵種,IUCN 曾列出全世界100種最糟糕的外來入侵動物,其中鳥類僅有3種,而本種即為其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風險

家八哥已入侵許多國家且遍及各大洲,是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在世界各地造成了許多問題。此種鳥會取食農作物,造成農業損失。晚上會集結於聚落附近,造成相當大的噪音和環境衛生困擾。此外,會與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更會捕食其它原生鳥種的蛋與雛鳥,並驅趕巢中的成鳥。亦食用小型原生種動物,對原生物種造成危害,在較溫暖的地區,其鳥巢會成為鳥蝨及螨的溫床,造成皮膚炎等疾病的感染。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人類健康,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汙垢,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akris 希臘文意指「蚱蜢」;theres 希臘文意指「獵人」。tristis 拉丁文意指「傷心的、灰暗的」。學名全意為「顏色黯淡的食蜢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