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2cm。頭部有黑色過眼線,延伸至頸側。頭部眼線以上及背面大致為藍灰色,飛羽及尾羽黑褐色。尾羽外側末端白色。腹面淡黃褐色,脇及尾下覆羽栗褐色。眼暗褐色,喙尖細、黑色,下喙基部黃白色。腳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歐亞大陸、台灣,台灣是其分布的東南極限。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1,500m 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森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6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接近者條列如下:S. e. sinensis 分布於中國華中與華北、廣東北部、台灣。S. e. amurensis 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九州以北。S. e. roseilia 分布於日本九州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本種為古北界孑遺於台灣的鳥種,偏好冷溫帶森林,棲於海拔 1,500m 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喜愛多大樹的老熟天然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茶腹?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所有的族群都是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樹上的昆蟲、螞蟻、蜘蛛、蟲卵等為主食,育雛期以直翅目為主,秋冬季亦取食種子、堅果、花苞。偏好在大樹的主幹及大枝幹上攀行覓食,搜尋樹皮及縫隙上的小蟲。具有垂直向上及向下行走的能力,會沿著樹幹螺旋狀由下往上移動覓食,至樹頂時飛離至下一棵樹繼續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成對或3、5隻的小群活動覓食,也經常混群於其它山鳥群集中,尤其是煤山雀與台灣戴菊。活動於樹木中上層,也偶爾至樹幹下層、甚至地面來覓食。飛行快速,成波浪狀。輕揚的斷續單音「Pyu.Pyu.Pyu⋯⋯」,每次約3至4聲。警戒時則會發出急促、粗啞的「架、架、架」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營巢於洞穴之中, 為次級洞穴鳥種(secondary cavity-nester),本身並無能力挖洞,會尋找現成可用的洞穴營巢。會利用巢箱繁殖。巢以大量的樹皮薄片堆疊於樹洞底部作為襯墊。繁殖期為3至8月,每窩產4至5枚卵,孵卵期約18天,育雛期為23天。蕭明堂等 (2008) 在太魯閣關原地區觀察茶腹利用兩種不同規格的巢箱 (舊巢箱洞口直徑 3cm、底面積 169cm2;新巢箱洞口 4.5cm、底面積182.25cm2) 的情形,發現茶腹偏好新巢箱,原因可能因為新巢箱的容積較大,可堆疊更多樹皮巢材,而且茶腹能藉由糊泥土在洞口來縮減洞口直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茶腹?在台灣的數量十分普遍,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在國內屬一般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Sitta 希臘文意指「亞里斯多德曾提及的一種像啄木鳥的鳥」,後人認為是指「?」。種名 europaea 拉丁文意指「歐洲的」。學名全意為「歐洲的」。亞種名 sinensis 意指「屬於中國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