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sipetes amaurotis amaurotis (Temminck, 1830)

Hypsipetes amaurotis amaurotis (Temminck, 1830) 棕耳鵯(日本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amaurotis (Temminck, 1830) 棕耳鵯(日本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amaurotis (Temminck, 1830) 棕耳鵯(日本亞種)

綜合描述

harterti 亞種的雌雄鳥外形相同。頭頂與頭後羽毛灰色羽軸棕色,每根羽毛都細窄而尖,形成一個小型的羽冠,耳羽栗色延伸到頸部,臉頰及喉部淺灰褐色有白色羽緣,喙黑色。身體背面暗棕灰色,腰部及尾上覆羽的邊緣鐵鏽色,初級飛羽深棕色但外緣橄欖綠色,尾羽棕色羽緣灰色。頸部與胸部栗褐色有淺色斑點,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棕色有寬的白色邊緣。跗蹠與趾棕黑色。amaurotis 亞種的外形與 harterti 亞種相近,但是體色較灰,身體腹面更有淺灰色縱斑,兩脇紅棕色明顯,耳羽僅後緣栗色有黑邊,而 harterti 亞種整體顏色較深,體型較小,胸部深栗色有暗色縱斑 (王嘉雄等199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雌雄鳥外形相同,全身黑色,背面及腹面的羽毛在胸部以上會反映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及尾羽邊緣灰藍色,尤其在初級飛羽上較為明顯,腹部、腋部及尾下覆羽灰黑色沒有光澤。喙、跗蹠及趾鮮橘紅色。剛離巢的幼鳥喙、跗蹠及趾黑色。本種不同亞種的羽色變異很大,有些亞種頭部為白色,身體則為不同程度的灰色或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部至菲律賓及太平洋西部的許多海島上。台灣 harterti 亞種分布於蘭嶼、綠島及龜山島上。amaurotis 亞種則於過境期零星出現在澎湖、台北野柳、基隆、宜蘭、新竹、嘉義與屏東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由印度半島、中國南部至中南半島等地。台灣廣泛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有樹林的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曾被歸於 Hypsipetes 屬多年,但 Sibley& Monroe (1990) 將之歸為 Ixos 屬,不過並未說明緣由,而 Ixos 屬在 Peters (1960) 的分類中完全沒有出現。Dickinson (2003) 將本種歸Microscelis 屬,Moyle & Marks (2006) 利用粒線體及核 DNA 分析的結果支持 Microscelis 屬與 Hypsipetes 屬可以完全區分。本種分為12個亞種,分布於庫頁島以南,中國東部、韓國、日本至菲律賓北部及位於太平洋西部的許多海島上。M. a. harterti 是留鳥,也是蘭嶼、綠島、龜山島上的特有亞種。M. a. amaurotis 是候鳥,因此推測出現在台灣沿海各地的棕耳鵯應屬於此亞種。此亞種的繁殖地在庫頁島南部、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及伊豆諸島北部,在韓國南部、中國東北和琉球群島度冬。琉球群島除了此亞種外,在群島的北、中、南部另有3個繁殖亞種,大東群島及其東方海島上有2個亞種。菲律賓的巴布雅群島上有2個亞種,巴丹群島上有1個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分為12個亞種,分布地區由斯里蘭卡向東延伸到中南半島與台灣,向北延伸到中國的雲南、西藏及中原地帶。在此僅介紹台灣鄰近地區的亞種。H. l. nigerrimus 分布於台灣。H. l. perniger 分布在中國的海南島與廣西南部H. l. leucocephalus 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H. l. leucothorax 在中國的山西、四川繁殖,在東南亞度冬。H. l. stresemanni 在中國雲南繁殖,在泰國與寮國度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喜歡成群活動於森林上層、灌叢區及多種樹林邊緣地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普遍,多在森林、公園、或接近樹林的荒地附近活動,尤其喜歡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上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M. a. harterti 亞種在龜山島、綠島與蘭嶼是普遍的留鳥,M. a. amaurotis 亞種則為稀有的過境鳥。出現在台灣南部的個體則狀況不明, 文獻中報導高雄縣有棕耳鵯分布(Hachisuka & Udagawa 1951),但近30年台灣低海拔地區有許多觀察紀錄,日期都集中在春秋過境期 (少數在1月出現),繁殖季則未曾有人發現過本種的蹤影;8月底在台北與基隆地區曾有4次紀錄,應是過境鳥中比較早到達的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紅嘴黑鵯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本種另外有2個亞種具遷徙性,但並不出現在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多種漿果、昆蟲為食,偶爾也會捕食蜘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以昆蟲、果實和花蜜等為主食,常在果園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發出聒噪不圓潤似乎嘶喊的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除了繁殖季外,多成群活動,一群可能僅幾隻,或組成數十隻以上的大群,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上層快速飛行,高來高去。叫聲聒噪,雖不圓潤但是響亮多變化,飛行時常邊飛邊大聲鳴叫,也會躲在濃密的枝葉中發出「喵-、喵-」似貓的叫聲,有些叫聲像是在說「小氣鬼、小氣鬼」。春天有時可見站在高枝或屋頂發出略帶金屬聲的婉轉求偶歌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成對繁殖,在蘭嶼的繁殖季為 3 至 7月。巢的形狀與白頭翁相似,築巢位置多在樹林中層的樹枝分叉處,每巢 3 枚卵。孵卵期至少需要10天,幼鳥孵出後也大約 10 天後離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4月至7月成對繁殖。巢多築在樹上,但偶爾也會將巢築在都市建築的陽台上。每巢2至4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國際鳥盟將棕耳鵯歸為不需要特別關注的鳥種。M. a. harterti 亞種在蘭嶼等東部離島上相當普遍。台灣並非 M. a. amaurotis 亞種的主要分布區,但該亞種在其主要分布範圍內十分普遍。其餘亞種在其分布範圍內也未見受脅的情形。
棕耳鵯未被列入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國際鳥盟將紅嘴黑鵯歸為不需要保育行動的等級。
紅嘴黑鵯在台灣的數量眾多,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mikros 在希臘字中是小的意思, skelos 指腿部;amauros 是暗色的意思,otis 指耳部。這個學名表示棕耳鵯是有暗褐色耳羽且腿部比較短的鳥種。亞種名 harterti 乃紀念曾在大英博物館做收藏組組長的德國鳥類學家 Ernst JohannOtto Hartert (1859-193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 amaurotis (Timminck,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hypsi 是在高處的意思,leuco 是白色的意思,cephalus 指頭部,本種的指名亞種頭部是白色的;亞種名 nigerrimus 拉丁文是非常黑之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