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白頭翁(台灣亞種)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白頭翁(台灣亞種)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白頭翁(台灣亞種)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白頭翁(台灣亞種)
白頭翁(台灣亞種)
白頭翁,白頭鵯
臺灣特有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但雄鳥身長較雌鳥長。前額黑色,頭頂與頭後白色,後頸黑色,眼先灰色,眼睛四周及兩頰黑色,接近白色耳羽處深棕色,身體背面包括背、中覆羽黃橄欖綠色,尾羽棕色外緣近黑色,胸部上方、脇及脛部覆羽淺棕色,胸部下方白色隱約帶有淺黃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台灣的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種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中國的中部、東南部至中南半島北部。台灣分布於北部與西部,近年在花蓮縣、台東縣與恆春半島有零星個體定居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 4 個亞種,條列如下:P. s. sinensis 分布於中國的中部與東部。P. s. hainanus 分布於中國南部、海南島及越南北部。P. s. formosae 分布於台灣。P. s. orii 分布於琉球群島南部的與那國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頭翁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昆蟲及漿果等為食。榕樹等果實成熟時,常可見上百隻個體吵雜地聚集在同一棵樹上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不太怕人。雄鳥喜歡站在枝頭高處鳴唱,歌聲嘹亮,聲音圓潤多變。有數種不同的歌聲,都是由數個音節組成,有些歌聲句尾的音節常會被重複一次或多次。各地族群的鳴唱聲略有不同,台灣北部與中部常可聽到似「酒酒雞酒酒、雞酒酒」、「酒雞酒雞酒、酒雞酒」或「酒雞酒酒雞」等歌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成對繁殖,繁殖季是3月至7月,2月起即有明顯的繁殖領域。配偶關係可以維持數個繁殖季。配對個體在非繁殖季也會一起活動,秋冬季節亞成鳥會組成大群,群體中也常有部分成鳥。冬末個體間會展現攻擊性行為,導致鳥群在繁殖期前解散。當環境適當時,或第一次繁殖努力失敗時,親鳥可以繁殖第二或第三次。常將巢築在樹林邊緣、果園、樹籬或灌叢中,巢呈碗型,以草葉等固定在疏密適中的樹枝分枝處,距地高度由1公尺到數公尺不等。一巢通常3至4枚卵,卵白色有濃密暗色肝斑。雌鳥單獨負責孵卵,孵卵期約需10天,幼鳥孵出後約10天離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國際鳥盟將白頭翁歸於不需要特別保護的鳥種。白頭翁的數量眾多,普遍分布於台灣北部與西部的平地、中海拔至高海拔已開發的山地,十分適應人類的環境。族群相當強勢,分布範圍近30年已逐漸入侵到烏頭翁的分布地區,在兩者的分布重疊地區形成雜交帶。本種也是宗教性放生活動中最常見的鳥種,放生到台灣東部的個體與烏頭翁接觸後開始雜交,影響烏頭翁族群的純度與未來。
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屬一般類,未列名於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不需要採取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uknos 是厚的意思,noton 指背部,鵯科鳥類背部的羽毛很厚。種名 sinensis 指中國。合併起來是指在「中國背羽很厚的鵯」。亞種名formosae 指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