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赤腹山雀
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赤腹山雀
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赤腹山雀
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赤腹山雀
赤腹山雀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前額、臉頰及頭後的中央線白色或淺肉色,頭頂、後頸、下頦及喉部黑色,身體背面除了頸後下方有一小塊紅棕色羽區外,其它地方包括雙翼及尾羽均為鉛灰藍色,身體腹面在胸部以下深紅棕色,尾下覆羽紅棕色。喙骨黑色,跗蹠及趾暗鉛灰色。無翼帶,尾羽不帶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日本、朝鮮半島、琉球、台灣一帶。台灣分布於中北部之中低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除了中國遼寧及朝鮮半島以外,本種僅分布於太平洋西緣的島嶼上。本種原被歸於Parus 屬,Gill 等人 (2005) 利用粒線體 DNA序列資料建構多種山雀的親緣關係樹,發現赤腹山雀及其它 Poecile 亞屬的山雀關係較近,與其它 Parus 屬山雀的關係較遠,因此建議將亞屬提昇為屬,並將本種納入。Gosler & Clement(2007) 接受此建議,將本種的屬名改為Poecile,但許多學者並不認同這種改變。由於山雀科的分類目前仍有許多爭議,本書目前沿用 Dickinson (2003)原採用的分類。本種共有8個亞種,除了 P. v. castaneoventris出現在台灣外,其它亞種條列如下:P. v. varius 分布於庫頁島、日本、韓國、遼寧等地。P. v. sunsunpi 分布於日本九州南部的小島上。P. v. namiyei 分布於日本伊豆諸島的北部。P. v. owstoni 分布於日本伊豆諸島的南部。P. v. amamii 分布於琉球群島中奄美大島至沖繩島一帶。P. v. orii 分布於琉球群島的大東島。P. v. olivaceus 分布於西表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主要在稀疏闊葉林的中上層活動,也會在樹林邊緣或灌叢矮樹上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赤腹山雀在台灣是不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台灣北部和中部山區闊葉林有較穩定的族群,冬季有降遷到低海拔的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在北方的分布區有儲食行為,在台灣是否也會儲食尚待求證(Gosler & Clement 2007)。會叼著螞蟻在身上擦拭,亦即文獻中所謂的蟻浴。以小型昆蟲與無脊椎動物、種子、果實等為主。在台中縣和平鄉的幼鳥,食物中有80%是蛾蝶的幼蟲,9%的食物屬於蜘蛛綱,直翅目等昆蟲佔4%,果肉等也佔4% (參考赤腹山雀的巢箱生活—育雛篇) 另有部分食物無法鑑定類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會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會降遷到海拔僅幾十公尺的山腳樹林中活動。秋冬常形成單一鳥種的鳥群,或與畫眉科或山雀科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尖細的「茲、茲」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樹洞中繁殖,但並不自己鑿洞。有關本種的繁殖資料甚少。曾有一對成鳥在奧萬大的鳥巢箱中築巢,但資料有限。2006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中拍攝了一對赤腹山雀繁殖的影片,依據此影片,赤腹山雀一巢可以有5枚卵,產卵在4月初,幼鳥在4月中旬孵出,約20天後離巢。雌雄親鳥都參與餵食,但僅有雌鳥會為幼鳥保溫及整理鳥巢。同一對成鳥一個繁殖季可以繁殖兩次,兩次使用不同的巢箱,兩次僅間隔20天。這對成鳥第二次繁殖依然生了5枚卵,推算孵卵期約為18天。第一窩有3隻幼鳥成功離巢,第二窩幼鳥成功孵出但陸續死亡。2009年谷關地區有一對成鳥在天然樹洞中繁殖,3月30日見到一隻成鳥多次出現在固定的樹枝上,有時口中同時叼著2條毛毛蟲 (李志忠影像紀錄),推測可能是正在餵孵卵中的雌鳥。整體來說,本種的繁殖期可能是3至6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赤腹山雀在國際鳥盟的分類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類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赤腹山雀因外形可愛,過去有獵捕壓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rus 拉丁文指山雀。varius 拉丁文是多變化的意思。castaneus 在拉丁文中是栗色,ventris 指腹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