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煤山雀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煤山雀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煤山雀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煤山雀
煤山雀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頭部至頸部及胸部上方黑色,臉頰至頸側白色,有黑色羽冠,羽冠下方至後頸中央白色,喙細小、黑褐色,背部與肩部覆羽藍鉛灰色,翼及尾羽較淺的藍鉛灰色,中覆羽及大覆羽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細窄的翼帶,胸部下方黃白色,胸側帶有黑色,跗蹠及趾鉛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非洲北部、歐、亞大陸與附近海島。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目前被歸為 Parus 屬,但 Gill 等人(2005) 利用粒線體DNA序列資料建構多種山雀的親緣關係樹,發現煤山雀與其它 Periparus亞屬的鳥種關係較近,與 Parus 屬的鳥種關係較遠,因此建議將 Periparus 亞屬提昇為屬,並將煤山雀納入。Gosler & Clement (2007) 接受此建議,將本種的屬名改為 Periparus,但許多學者並不認同這種改變。由於山雀科的分類目前仍有許多爭議,本書目前沿用 Dickinson(2003) 原採用的分類。本種共有21個亞種,分布遍及非洲北部、歐、亞大陸與附近海島。P. a. ptilosus 僅分布於台灣。P. a. ater 分布最廣,橫跨歐亞大陸北方。P. a. aemodius 分布於喜瑪拉雅山區東部、中國中部、緬甸北部與東北部。P. a. pekinensis 分布於山西、河北及山東。P. a. insularis 分布於庫頁島與日本。P. a. kuatunensis 分布於中國東南方。其它亞種的分布地區距離台灣很遠,在此省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單獨或成群活動於中、高海拔針葉林或混生林上層,在樹木稀少或低矮地區,也會到低矮林木上覓食,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煤山雀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冬季有短距離降遷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會倒吊覓食,遇到外殼堅硬的種子或昆蟲,會以腳爪抓著食物連續快速敲啄,以便移除外殼後取食,在北方國家有儲存種子等儲食行為 (Gosler & Clement 2007)。以小型昆蟲、種子、果實等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會以輕快嘹亮的「替氣、替氣」與同群個體保持聯繫。平時叫聲細弱,繁殖期較宏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洞中築巢繁殖,但並不挖洞,雌鳥會築杯型的巢,用苔蘚、羽毛、毛髮等襯墊。台灣野外的自然繁殖狀況不明,僅知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利用巢箱繁殖的煤山雀,一年繁殖一次,4月初至4月中旬開始產卵,每巢平均為5.3枚卵 (蕭明堂等 2008)。為幼雛保溫的任務完全由雌鳥負責 (王穎 1996)。在國外,煤山雀以一夫一妻方式繁殖,會維持終身配偶,有領域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煤山雀在全世界的分布廣泛,各地的數量也相當普遍,國際鳥盟認為不需要保育行動。煤山雀分布於台灣的高海拔地區,數量尚稱普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因有部分獵捕壓力,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rus 拉丁文指山雀。ater 在拉丁文中是不反光的黑色。亞種名 ptilon 在希臘文中指一根羽毛,osus 在拉丁文中是很多的意思,合起來表示羽毛豐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ater ptilosus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