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vivor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Larvivor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琉球歌鴝

綜合描述

雄鳥自頭頂至體背及尾羽為紅褐色,額、眼先、頰及喉、胸為黑色,下胸、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兩脇有明顯但不規則黑色斑塊。雌鳥上背色略淡,喉、胸無黑色,腹面灰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暗肉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日本的男女群島及西南諸島。台灣偶爾出現於北部低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有時被列在 Erithacus 屬,為日本西南諸島及男女群島的特有種;依 Dickinson(2003) 名錄本種分為 L. k. komadori 以及 L. k.namiyei 兩亞種,前者繁殖於北琉球,度冬區在琉球南部;後者分布於沖繩島。而 Clements(2007) 及日本鳥會的名錄均將本種依分布區及羽色分為3個亞種:L. k. komadori 繁殖於奄美的德之島以北,至琉球南部度冬;雄鳥的額部有小黑色部分而且脇部有黑斑。L. k. namiyei 分布於沖繩諸島,雄鳥額部無黑色,兩脇亦無黑色斑。L. k. subrufa 分布於石垣島、西表島及與那國島,本亞種體背色較淡,雄鳥額部有大的黑色部分,本亞種有時被併入 L. k. namiyei 亞種。各亞種中僅指名亞種有遷移現象,推測出現於台灣的迷鳥以指名亞種的可能性較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喜棲息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的潮濕林下或水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琉球歌鴝在台灣為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多在低枝、地面或岩石上覓食。以蠕蟲、蛾類及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通常單獨活動,多於晨昏出現在林緣地面走走跳跳,停止時常上身挺立,尾羽略上揚且左右擺動,此動作與日本歌鴝類似。鳴叫聲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琉球歌鴝的分布侷限,在繁殖區局部普遍,並有逐漸擴散的趨勢。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Luscinia 源自拉丁文,是「歌鴝」的意思。種名 komadori 來自日文的拉丁化字,是「小馬鳥」的意思,原為「日本歌鴝」的日本名,被命名者 Temminck 誤植於本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komadori komadori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