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紅胸鶲
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紅胸鶲
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紅胸鶲
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紅胸鶲
紅胸鶲
紅胸姬鶲
無危(LC)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三:特定國家指定有效管制CITES附錄三:特定國家指定有效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略有不同。雄鳥體背自頭頂至尾上覆羽為單純灰褐色,尾羽黑色,外側3枚尾羽的基部約有 2/3 為白色。眼周有狹窄白圈,翼羽黑褐色,有不明顯翼帶。腹面喉部繁殖期為紅褐色,冬季不明顯,胸、脇及腹部淡灰褐色,腹中央污白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鳥與雄鳥相似,唯喉部白色,整體顏色較雄鳥淡。上喙黑褐色,下喙偏黃尖端深色。跗蹠及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區橫越歐亞大陸中、北部,至南亞及東南亞度冬。台灣出現於中海拔以下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繁殖區橫跨歐亞大陸,被分為2個亞種 F. p. parva 及 F. p. albicilla ,前者位於西方,後者分布東方;兩者外形差異細微,僅在繁殖期雄鳥喉部紅褐色斑的大小、形狀及色斑下灰色橫帶的有無略有不同,其在繁殖重疊區域有無混交現象並不清楚。近年有些研究指稱除上述差異外,雄鳥換成繁殖羽的年齡及繁殖期過後喉斑褪除的時間均不相同,而且兩者的求偶鳴唱差別明顯(Cederroth et al 1999);加上對於粒線體 DNA的研究顯示其差異不亞於種間的差異 (Li-WeiZhang 2004,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因此將兩個亞種均視為獨立種,即 Ficedula parva(Red-breasted Flycatcher) 以及 Ficedula albicilla(Taiga Flycatcher),但是有部分的作者及 Dickinson(2003) 仍認為兩者均為 F. parva 的亞種。在台灣正常出現的稀有過境或冬候鳥為F. p. albicilla,而於2004年1月9日有鳥友報告於台南七股及嘉義鰲鼓曾目睹 F. p. parva 的紀錄。兩族群的分布條列如下:F. p. parva 繁殖於歐洲的中、東部、西伯利亞西南部、小亞細亞及高加索、伊朗北部;度冬區在巴基斯坦及印度北部。F. p. albicilla 繁殖於烏拉山區、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蒙古北部及阿穆爾地區;度冬區在印度東北及東南亞至大巽他群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原及山地的森林地帶,喜林緣或有落葉樹的空曠樹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鳴叫聲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喉姬鶲在台灣為稀有鳥種,但在正常分布區域的數量普遍。
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Ficecula 來自拉丁文,指一種吃榕果的小型鳥,原意不詳。種名 parva 來自拉丁文,是「小的」的意思。亞種名 albicilla 來自拉丁文, albus 是「白色的」的意思, cilla 是「尾巴」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icedula parva parva Bechstein, 179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