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紅尾伯勞(指名亞種)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紅尾伯勞(指名亞種)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紅尾伯勞(指名亞種)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紅尾伯勞(指名亞種)
紅尾伯勞(指名亞種)
紅尾伯勞,褐頭紅尾伯勞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因本種的4個亞種都在台灣出現,因此個體外形有相當多的變異。L. c. cristatus 即褐頭紅尾伯勞。此亞種的成鳥頭頂紅褐色,背部為較黯淡的紅褐色,尾羽棕色、基部紅棕色。臉部有黑色眼罩,其上有白色眉線,前額有白色額帶。喉部白色,身體腹面皮黃色。喙成鉤狀,骨灰色,尖端顏色較深。跗蹠與趾鉛黑色。部分個體的體側或胸前有或多或少的黑褐色橫紋。亞成鳥身體背面褐色,胸腹部淺棕色有濃密的橫斑;眼罩較短,褐色,在眼先附近顏色較淺、邊緣較模糊。 L. c. confuses 是東北亞種,外形與褐頭紅尾伯勞十分相似,僅額帶較寬,身體背面的紅褐色較淺也較灰。 L. c. lucionensis 即灰頭紅尾伯勞。此亞種的頭頂灰色,背灰褐色,前額有白色額帶,黑色眼罩上方白色眉線很窄,逐漸淡入頭頂灰色。 L. c. superciliosus 是日本亞種,白色額帶及眉線都很寬,與黑色眼罩形成強烈對比。頭頂與背部紅棕色,兩腋至腹部淺橘紅色範圍有大有小。身體腹面的胸腹部可能乾淨無斑,也可能有稀疏至濃密的橫斑。雌鳥顏色較雄鳥黯淡。當年孵出的個體秋天到達台灣時,頭頂和背部褐色帶紅棕色,過眼線褐色,胸前與腹部有濃密的橫斑。喙成鉤狀,骨灰色,尖端顏色較深。跗蹠與趾鉛黑色。本種的日本亞種在繁殖季雌鳥胸腹兩側有許多橫斑(Birds of Japan 1982,市田則孝個人通訊),但 Severinghaus (1968) 解剖了57隻秋天經過恆春的紅尾伯勞成鳥(21雌、37雄),發現超過95%的雌鳥有橫斑,約有50%的雄鳥也有橫斑,顯然是否有橫斑並不是判斷秋過境紅尾伯勞性別的可靠依據。若非繁殖期紅尾伯勞雄鳥的胸腹兩側會有橫斑,則紅尾伯勞雄鳥展現非繁殖羽的時間長度,可能像綠頭鴨一樣有相當大的個體變異。有關從外形分辨性別的可靠方法,有待進一步確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在西伯利亞中部至俄羅斯遠東區、中國中部、南部和東北及日本繁殖,在南亞、東南亞、菲律賓、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度冬。台灣可見於全島平地至高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條列如下:L. c. cristatus 於西伯利亞中部、向東到蒙古、白考湖、勘察加半島一帶繁殖,在南亞和東南亞度冬。L. c. confusus 在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區、庫頁島繁殖,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過冬。L. c. lucionensis 在中國中部、南部和東部到遼寧、韓國和日本九州一帶繁殖,在菲律賓、婆羅洲北部、蘇拉威西北部和摩鹿加島北部度冬。L. c. superciliosus 在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北部和中部、庫頁島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沿海地帶繁殖,在巽他群島度冬。4個亞種均可能在台灣出現,日本紅尾伯勞出現的頻率很低,灰頭紅尾伯勞及褐頭紅尾伯勞均十分普遍。但因過去的觀察紀錄常沒有特別註明亞種,因此各個亞種出現的實際狀況還有待未來進一步釐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常出現在森林邊緣地帶或有棲枝的草地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尾伯勞在台灣為冬候鳥與過境鳥,但在台灣每個月都有觀察紀錄,只是6月與7月的數量極少。秋候鳥主要在8月和9月到達,恆春半島在白露前後可見大批過境鳥南遷,是當地重要的特色。過境個體多僅短暫停留即繼續南遷北返,秋過境高峰期為8月和9月,春過境期主要是4月至5月。冬候鳥多在9月之後到達,在翌年2、3月開始陸續北返,但也有相當數量會在台灣停留到4月或5月。根據在東海大學校園進行的研究,紅尾伯勞在台灣過冬的數量僅是秋過境鳥的十分之一,而春過境族群的數量極低,顯示牠們在台灣島內南遷北返的路線可能並不相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肉食性,主要以蜥蜴、小型鳥類、大型昆蟲等為食。取食方式主要是停棲於枝上四處張望,等待獵物移近,再飛撲捕獲。捕到獵物後會將獵物夾在枝條縫中或插在刺上固定,方便處理取食,若有剩下,會將食物留在原處,過後再回來取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領域性很強,秋冬常可聽見互相鳴叫宣告領域,甚或互相糾纏打鬥直到掉落地面才分開。依據過去對有標誌的個體觀察,同一個體會連續數年選擇相同地點過冬,唯領域邊界會有部分變動。過冬個體到達時間先後有別,先到的個體所佔領域範圍會隨族群數量增加而有所縮減;春天鄰居先行離去後,附近個體的領域有些也會隨之擴張。在同一季節內,部分個體會轉移領域,所以過冬族群數量會有月間的變化。秋天剛到台灣時,常可聽見聒噪大聲的「嘎—嘎—嘎—」聲,春天和秋天偶然可以聽見婉轉、複雜、溫柔悅耳的歌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尾伯勞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因為族群數量還很多,所使用的棲地也還很充裕,被歸於不需要關照的等級。
主要因為台灣的恆春半島有大量捕捉紅尾伯勞食用的習慣(Severinghaus 1972),雖然自1980年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關心人士大力宣導(見馬以工、韓韓1983),以及執法人員的取締,至今歷經28年,依然每年有人設法在隱蔽處設陷阱捕捉販賣。將紅尾伯勞列於「其他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類別,至少讓守法的獵人不再捕捉本種,或許可以部分降低獵捕壓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紅尾伯勞在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入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anius 在拉丁文中指屠夫,伯勞鳥的英文俗名是屠夫鳥,因為本科鳥類會保存獵物,像屠夫在屠宰場一樣把肉類掛在尖銳的樹枝或刺上。cristatus 指有冠的,crista在拉丁文中是冠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