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紅胸啄花
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紅胸啄花
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紅胸啄花
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紅胸啄花
紅胸啄花
台灣啄花鳥,臺灣啄花鳥,紅胸啄花鳥
臺灣特有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9cm。雌雄鳥異型。雄鳥頭部及背面為帶藍色光澤的近黑綠色,頦白色。喉至上胸橙紅色,下胸、腹部及尾下覆羽為淡黃褐色,胸腹中央有一道藍色縱帶,胸側藍灰色。雌鳥頭及背面橄欖綠色,略帶藍色,肩部尤其明顯,腰及尾上覆羽淡黃色。腹面米黃色,脇較黃且略帶藍色,尾下覆羽白色。眼黑褐色。喙短而直,成鳥黑色,幼鳥為橙色。腳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東洋界,包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阿薩姆、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北部、中國南部、台灣、菲律賓。台灣本島廣泛分布於海拔 1,000 至 2,500m的山地森林。離島無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8個亞種,條列如下:D. i. ignipectum 分布於喜馬拉雅、印度阿薩姆,中南半島中北部、中國中南部。D. i. cambodianum 分布於柬埔寨、泰國東南部D. i. dolichorhynchum 分布於馬來半島中南部D. i. beccarii 分布於蘇門答臘北部。D. i. formosum 分布於台灣。D. i. luzoniense 分布於呂宋中北部。D. i. bonga 分布於菲律賓 Samar 島。D. i. apo 分布於菲律賓民答那峨、Leyte、Negros。台灣的亞種 formosum 為特有亞種。與ignipectum 形態上的主要差異包括,ignipectum的胸腹色深、頦棕黃色、腹及尾下覆羽呈濃棕黃色;formosum 的胸腹色淡、頦白色、腹及尾下覆羽呈淡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海拔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偏好樹木高大、樹種多樣化的原始森林,在樹林頂層活動覓食,偶爾會降至中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胸啄花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冬季會降遷至較低海拔,最低曾見於海拔 300m 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喜食桑寄生科植物 (Mistletoes) 的果實,消化後會產生含有種子但很黏的糞便,將該糞便排出或擦拭於高樹的枝幹上,無形中幫桑寄生傳播種子。以果實、花蜜、花粉為主食,經常取食桑寄生的果實,也捕食小型昆蟲及蜘蛛。穿梭於森林上層開花及結果的植株間覓食,以空中飛啄或站在植株上覓啄的方式進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喜向陽開闊的坡面,少見於陰暗潮濕處。成對或數隻的小群共同活動,活潑好動,停棲時仍不斷搖頭晃腦,在一處通常不會停留太久。快速飛行於森林頂層,且能移動頗長的距離,在空中有不規則轉折,會突然降落。短促的單音「搭、搭、搭⋯」。另一種為尖銳高揚的金屬音「匹吱吱、匹吱吱、匹吱吱⋯」聲,可能是雄鳥的鳴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國內尚無詳細的繁殖觀察報告。國外資料顯示營樹巢,巢為垂懸的袋狀,於側面開口,每窩產2至3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胸啄花在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數量普遍,生活於人口稀少的森林地帶,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
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dikaion 希臘文,意指「希臘文學家 Aelianus曾提過的某種印度鳥類」。ignis 拉丁文意指「火」;pectus 拉丁文意指「胸」。學名全意為「胸部火紅的某種印度鳥類」。亞種名formosum 意指「福爾摩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aeum ignipectum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