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冬繁殖羽則略有不同。繁殖羽頭頂暗灰色,背部大致為橄欖褐色,腰、尾上覆羽略帶黃色,尾羽長,褐色,有不明顯的淡色橫斑。臉部灰白色,眼先暗灰色,喉至上胸白色,下胸乳黃色,腹以下淡黃褐色,脇部色略濃。非繁殖羽整體似繁殖羽,但有白色短眉斑,尾羽末端的白色不明顯,且無褐色斑。喙黑色,跗蹠及趾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巴基斯坦至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一帶。台灣分布於海拔 700m 以下的開闊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分布範圍廣及南亞至東南亞一帶,共分化為7個亞種,羽色上分成兩群,sonitan及 latrunculus 分布於東邊的族群,體背偏褐色調、腹面較皮黃色,其它分布於西、南邊者,體背偏綠、腹面偏黃,各亞種分布範圍條列如下:P. f. sonitans 分布於華南、海南、越南東北部和台灣。P. f. latrunculus 分布於婆羅洲。P. f. sindiana、P. f. flaviventris 分布於巴基斯坦、北印度至緬甸北部。P. f. delacoure、P. f. rafflesi 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尼。P. f. halistona 分布於蘇門答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的農墾地、荒地草叢,以平地數量較多,尤其喜愛濃密的草叢及近水的沼澤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頭鷦鶯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全年棲息於同一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雜草叢間的小型昆蟲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通常單獨活動。雄鳥於春天天候佳時,常挺立於芒草頂端,昂首高歌。冬季則行蹤較為隱密。平常警覺性高,稍有動靜即沒入草中。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飛行時長尾跟著上下擺動,姿態笨拙遲緩。突然受驚起飛時,大幅拍翅的動作會發出「普、普、」的聲響。繁殖期間雄鳥常挺立枝頭,唱出一連串漸次下降的圓潤短哨音,通常為八個音節,相當特殊,容易辨認,並且一再重複。當單獨一隻時,亦經常發出如貓叫的「喵⋯」或似羊的「咩⋯」的輕細長音,尾音稍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為4至6月,與褐頭鷦鶯類似,築巢於離地面約1m 左右的隱蔽雜草間。以細長的乾草編織成長橢圓形的巢,開口於上側方,其巢高為 160mm、寬 80mm、巢口徑40×40mm、深 60mm。每窩產卵3至5枚,通常4枚。每天產一枚卵。卵的顏色為深橘紅色,無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15×12mm。孵卵期為15天。親鳥共同撫育雛鳥。根據 Swinhoe(1863) 的描述,灰頭鷦鶯在一季間築3次巢,第一窩產7枚卵;後2窩各產5枚卵,偶爾更少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頭鷦鶯在台灣的平原至低海拔的開闊草叢地區,數量普遍。棲息地與鳥種本身都無生存上的威脅。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Prinia 為引用自產於蘇門答臘、爪哇及峇里島一帶的斑翅鷦鶯 (Bar-winged Prinia,Prinia familiaris) 的爪哇名稱而來。種名 flaviventris源自拉丁文,flavi 是「金黃色的」的意思,ventris 是「腹部」的意思,指本種鷦鶯的腹部偏金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