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羽色不同。雄鳥喙黑色,額及頭頂前部白色,喙基、眼先、眼周圍、耳羽、頭頂後部及枕為黑色,虹膜暗褐色,喉、臉、頸側為白色,背、腰及尾上覆羽為石板灰色,翼覆羽石板灰色,飛羽黑褐色,在近羽端有白色橫斑,連貫成一斜帶,胸、腹、尾下覆羽為白色,中央二對尾羽黑褐色,其餘尾羽基部黑色,先端白色,腳黑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前額為灰色,耳羽、頭頂後部及枕亦為灰色,飛羽及尾羽的黑褐色較雄鳥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於中南半島、菲律賓及印尼等地度冬。台灣出現於低海拔或沿海的樹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親緣關係跟 P. roseus 最為接近,過去這兩種常被認為是同一種。本種分為2個亞種,分布於琉球群島及九州南部的族群為P. d. tegimae,其餘繁殖於亞洲大陸及日本本島的族群為指名亞種( Dickinson 2003 )。但由於 P. d. tegimae 並不遷移,而且在形態、換羽及鳴聲與指名亞種也有不小的差異,因此一些學者(e.g. Brazil 1991, 2009, Inskipp et al. 1996,Clements 2007 ) 將 tegimae 視為一個有效種,稱之為琉球山椒( Ryukyu Minivet ) 。台灣出現的灰山椒應該絕大部分個體都是指名亞種,但是近年在台灣北部以及台南七股也有 P. d.tegimae 的目擊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台灣低海拔山區或沿海的闊葉林或開墾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山椒為台灣之不普遍過境鳥,極少數為冬候鳥。以春季三月四月及秋季九月至十一月的紀錄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啄食樹林上層的昆蟲為主食,也會進食漿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過境時多單獨或成小群移動,偶爾亦可見數十隻或甚至上百隻之大群。飛行時常發出輕細如「吉-利利、吉-利利」的重複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根據中國大陸的資料,其繁殖期為5月至7月,營巢於高大喬木的側枝,巢呈碗狀,每窩產卵4至5枚,卵灰白色或藍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山椒在全世界的族群數量仍相當豐富,但其棲地有日漸減少的趨勢。
目前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不過2008年之前曾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灰山椒在台灣並未遭受重大的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ericrocotus 源出希臘文,原意是「非常番紅花色」之意。divaricatus 是拉丁文「伸展的」之意,當初 Raffles 命名本種時,提到本種尾羽與身體同長且分叉,因此以 divaricatus 命名。tegimae是紀念曾任東京教育博物館館長的日本教育家,手島精一 (Seiichi Tejima)(1830-191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