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
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
環頸雉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依據獲自台中大肚山清泉崗的標本,雄鳥眼周圍裸露的顏面鮮紅色,頭頂藍褐色,後頭羽冠和頸深暗綠色而有紫色閃光,頸輪白色在前方中斷,並不連貫。上背和肩羽金黃色,有黑色斑點,背銅紅色,有乳白和黑色橫紋;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淡色。尾上覆羽欖褐色,翼覆羽淡褐色,羽端黃白色。尾羽欖黃色,兩側紅褐色,具粗紅褐色橫斑。胸暗紫紅色,各羽羽緣黑色。腹部黑色,腹側和腋淡乳黃色,有黑色斑,尾下覆羽棕紅色。喙和腳青色。雌鳥的體型較小,體色一致為淡黃褐色,上背和胸羽有紅褐色和黑褐色橫斑,背、翼覆羽、飛羽和腹側佈滿黑褐色斑點。獲自屏東機場的標本,雄鳥的體色與上述類似,但上背和肩羽金黃色較淡,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灰色。尾上覆羽灰褐色,翼覆羽淡褐色,羽端灰白色。獲自台東縣的標本,雄鳥體色與上述類似,但上背和肩羽金黃色較淡,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橄欖色。腹側和腋桔黃色,有黑色斑。翼覆羽淡褐色,羽端灰白色,尾羽紅褐色橫斑較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 台灣分布於中部、南部和花東縱谷地區。台灣的分布多見於中、南部和東部,北部甚為稀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1個亞種,台灣僅產P. c. formosanus亞種,分布於中國境內有19個亞種。列舉5個鄰近亞種如下: P. c. formosanus 分布於台灣。 P. c. torquatus 分布於中國的安徽和山東至廣西北部和廣東北部。 P. c. takatsukasae 分布於中國的廣東西南部以及越南的東北部。 P. c. rothschildi 分布於中國的雲南東南部以及越南西北部。 P. c. decollatus 分布於中國的雲南東北部、四川東部、貴州、湖北西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低平原地區乾旱的荒野地,如丘陵地、河床或河邊草叢蔓延的地方,以及平原農田如甘蔗、花生、地瓜等旱作地,有時也見於疏林的灌叢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環頸雉在台灣為稀有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經常於地面啄食植物的種子、嫩葉、新芽、各種昆蟲和田地裡的穀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於晨昏鳴叫,為高亢的「嘓、嘓」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每年的4至5月為其繁殖期,墾丁社頂地區的繁殖期自3月20日至7月20日。一隻環頸雉雄鳥可與多隻雌鳥交配,爾後的孵卵和育雛工作,全由雌鳥擔當。築巢於濃密草叢的地面上,由樹葉鋪設而成。每窩產卵6至12枚,有時可多達16枚(顏重威 1984)。卵為淡土黃色無斑點。卵大小為43.3×34.5mm(n=1054),重量平均28.87g(n=1054),雌鳥孵卵約24至29日,幼雛始破殼而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全自古以來,環頸雉一直是人們狩獵的對象,但是牠們的繁殖能力強,尚能承受狩獵的壓力。台灣近代的經濟發展快速,如都市化、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等措施,不僅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平原環境產生重大的改變,也得使許多野生動物例如環頸雉的棲息地面積縮減不少。台灣環頸雉的種群數量在50年代以前甚為普遍,目前的數量可能相當稀少,這應該與上述棲地的縮小有很大的關係。 嘉南地區的獵人為了從事狩獵活動,乃引進國外的環頸雉野放於田野,然後再加以狩獵,致使國外亞種和台灣亞種產生雜交。引進的外來亞種已經確知有高麗亞種(P. c. karpowi),也可能有些是華南亞種(P. c. torquatus)。外來亞種的形質,無論體重、頭長、頭寬、喙長、喙寬、中趾長等,都比台灣亞種來得更重且更長(陳美惠等2004)。依據陳美惠(2004)採自花蓮鳳林、台東池上、墾丁社頂、台南善化、台南新市、台南山上和台中清泉崗等地野生族群標本的分析,除了台南善化和台中清泉崗的族群沒有出現外來種的基因型,仍保有原生種基因型外,其餘地區的族群或多或少都受到外來種基因的污染,也就是有與外來種雜交的後代出現。 種源污染的另一來源可能是從飼養場逸出的個體,台灣民間雉雞的飼養場很多,因颱風肆虐或不小心自籠中逸出而與野外原生種雜交的情形很多,不過影響的數量無法估計。環頸雉台灣亞種面臨棲地縮小、狩獵和雜交等壓力,已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86年在其園內進行環頸雉的復育和野放的研究,但成果不甚理想。
第二類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hasianus 拉丁文是雉雞之意;colchicus 是黑海東岸的一個國家(即今俄羅斯的喬治亞省),希臘神話 Argo 的船員發現許多雉雞的地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