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39cm。繁殖羽身體大致為黑色而有綠色光澤,尾羽末端羽緣黃白色,背、翼橙栗褐色,覆羽羽軸白色,呈縱斑狀。喙黑色。非繁殖羽全身大致為栗褐色,羽軸黃白色,呈放射狀縱斑。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褐色,有多道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色。下胸及腹部淡黃色,腹側有褐色細橫斑。喙黃褐色。腳黑色,後內趾的爪甚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整個東洋界,西起印度,東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華南、海南島、台灣、菲律賓、印尼群島。台灣全島廣布於平原與丘陵,離島蘭嶼也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6個亞種,條列如下:C. b. bengalensis 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C. b. lignator 分布於中國東南、台灣、海南島C. b. javanensis 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巴拉望群島以及 Sula 群島。C. b. philippinensis 分布於菲律賓。C. b. sarasinorum 分布於蘇拉威西、小巽他群島。C. b. medius 分布於摩鹿加。過去有些作者將本種與分布於馬達加斯加的馬島小鴉鵑(Centropus toulou)視為同一種,因後者的命名年代較早,因此本種學名成為Centropus toulou,但現今作者已大多不採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原、丘陵、低海拔山區的河谷平原,喜愛芒草與灌叢雜亂交錯的平坦荒地,也包括蔗田、墓園等人為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鴉鵑在分布區域內皆為留鳥,不會做長程遷移。小鴉鵑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有很強的地棲性,經常隱身於濃密的灌叢間地面潛行覓食,偶爾於變換位置低飛時或停棲於較高的灌叢時才會被發現。夏季羽色鮮明且活動頻繁,很容易被發現;但冬季的羽色黯淡,同時變得非常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飛行能力不佳,經常在穿越鄉間道路時被車撞死。獨特而響亮的喉音「嘓、嘓、嘓、嘓、嘓⋯」。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於4至10月間,在濃密的灌叢或長草區內高處營巢,以芒草葉為主要材料,巢呈大型扁球狀。每窩產3至4枚卵,卵的大小為31x 26 mm,白色。是杜鵑科鳥類中少數自己築巢、自力育雛的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小鴉鵑在國際上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小鴉鵑在台灣的數量十分普遍,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entropus 源於希臘文 kentron 意指「刺」;pous 意指「腳」。全意為「後爪如刺的鳥」。bengal 意指「孟加拉」;ensis 拉丁文意指「屬於」。學名全意為「產於孟加拉後爪如刺的鳥」。亞種名lignator 意指「伐木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Swinhoe, 186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