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翠翼鳩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翠翼鳩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翠翼鳩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翠翼鳩

綜合描述

雄鳥的前額及眉斑白色,漸成淡藍灰色轉至深藍灰色,頭頂及枕部、後頸及上背暗紅色,有不同程度的藍灰色,背、覆羽、三級飛羽及內次級飛羽的外緣為閃亮的綠色金屬光澤,常有古銅色反光,前端小覆羽特別是外緣羽尖白色,形成特殊的肩塊。初級覆羽及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有紅棕色羽基,可在飛行中觀察到。背黑色,有時會有少許綠色光澤,有兩條淡的橫斑,腰及尾上覆羽深灰色,有寬的黑色羽緣,尾上黑色,外側羽深灰色有黑色的近末端帶。頦紅皮黃色,喉、耳羽及胸部暗紅色,腹部粉紅色。尾下覆羽深灰色,尾下黑灰色,翼下包括飛羽內側栗色,飛羽深褐色。虹膜深褐色。眼圈裸露部分紅色,窄而不明顯。喙橙紅色至黃色,基部及蠟膜紫紅至深紫紅色。腳紫紅色。雌鳥與雄鳥類似,但頸部及背面較橙皮黃色,白色的額頭及眉線帶皮黃及灰色,頭頂通常為深褐色,在上背的金屬綠帶較多金色,白色的肩塊較小且較灰。幼鳥的額部皮黃白色帶深灰色橫斑,頭頂無藍灰色,頸及上背部類似雌鳥,但有窄的皮黃色羽緣,背部的金屬綠範圍較小,隨年齡增加而擴張,三級及初級覆羽深褐色有明顯的栗色羽尖。初級飛羽褐色在羽尖及羽緣帶栗色,腰及尾上覆羽深紅棕褐色,尾上有黑色的近末端帶,外側尾羽似成鳥,腹面褐色有淡皮黃色頦及喉,體羽有較淡的皮黃羽緣及深灰色近末端帶。虹膜黑褐色,喙紅色,腳紅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北部。台灣本島分布於丘陵及山地林地,其中以台灣南部較容易見到。離島的分布包括台東蘭嶼及綠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屬與澳洲的 Bronzewings (Phaps 屬) 以及非洲 Spotwinged Doves (Turtur 屬) 近似。在Chalcophaps 屬中,本種則與 C. stephani 親緣相近。被描述的亞種很多,許多僅根據很細微的外形差異。Dickinson(2003) 將本種分為10個亞種,在台灣出現的為指名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於丘陵、山地森林,喜歡在林緣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翠翼鳩在台灣為不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在地面覓食,以地面的落果及種籽為主食,也會攝取穀物、草籽及昆蟲、螺及蠕蟲。極少數會在樹上直接攝取水果或漿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屬於常在地面活動的地棲性鳩類,喜在山間小路及山溝單獨或成對活動,受驚嚇飛起時僅飛起2至3公尺高,在林中曲折快速的閃避飛行。在地面活動時行走迅速。從一片樹林到另一片樹林時,也是以低空飛過開闊地。發出單調柔和而低沉連續的「嗚-哦、嗚-哦、嗚-哦⋯」之聲,重複3至12次,每秒約1次。通常棲在低枝上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為3月至5月。繁殖季期間的雄鳥不做展示飛行,而是靜靜的站在低枝上,不時低下頭胸,將束起的尾部上揚。當雌鳥接近時,雄鳥則站直,頸部擴張、身體前傾,全身快速上下抖動數次,當雌鳥伏下時,雄鳥則上前交配。築巢於高灌木叢或竹叢頂端,離地約2至4公尺,以細枝、藤條、竹枝為巢材,築成簡陋的淺盤形巢,每窩平均產卵數2枚,卵乳黃色。雌雄鳥共同分擔孵卵14至16天,雛鳥由雌雄鳥共同撫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翠翼鳩在全世界的分布廣泛,並未遭受重大的生存威脅。翠翼鳩在台灣的分布普遍,但數量不多。主要原因應是賴以生存的低海拔森林多遭破壞。
在2008年以前,翠翼鳩曾列名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由於發現其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中,2008年8月起更改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由於本種的外形漂亮,非常容易遭受獵捕威脅,而且由於喜愛在地面活動,在山區公路旁常遭快速行經的車輛撞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halcophaps 源於希臘文 khalkos「銅的」、「古銅色的」,phaps「野鳩」;indica 源於拉丁文 indicus「印度的」。合併屬名則為「印度古銅色翅的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