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鳥的前額至頸及耳羽為柔和的灰色,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背、覆羽及三級飛羽為葡萄紅色,初級飛羽及其覆羽為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深藍灰色,中央尾羽與腰灰色,外側尾羽黑色,最外側3對的羽尖白色,其餘尾羽羽尖灰色。頦白色,轉至喉部淡粉紅色,胸及腹為葡萄紅至粉紅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白色外側羽基部黑色,翼下淡灰色,內覆羽白色,飛羽黑褐色。虹膜褐色到褐黑色,眼圈裸處灰色;喙黑色基部及蠟膜較灰;腳黑色。雌鳥的額部淡灰色,背面土褐色,與雄鳥一樣,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飛羽褐色更深,背及腰更灰色,頦及喉淡灰皮黃色,漸轉為胸及腹部為褐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如雄鳥黑色,翼下灰白色飛羽褐色。幼鳥的體色類似雌鳥,但是沒有黑色的頸輪,大部分的體羽及覆羽有淡皮黃色的羽緣,初級覆羽有寬的栗色羽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西藏,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越南,中國的華中及華南,以及菲律賓。本種被引入爪哇及蘇拉威西。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帶。離島的澎湖群鳥、基隆棉花嶼、台東綠島、蘭嶼、金門及馬祖列島皆有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是 Streptopelia 屬中非常獨特的鳥種,與分布於非洲的 S. roseogrisea 稍有親緣。本種分化為2個亞種。台灣出現的是 S. t. huminis 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乾燥的開墾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鳩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季節遷移行為並不明顯。冬季時在都會區的數量比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幾乎都在地面上,通常在清晨或黃昏覓食,白天的其它時間大部分在休息。食物以落於地面上的穀類為主,也會攝取其它植物的種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為台灣最小型的鳩鴿科鳥類,會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但也會結成數十隻的大群,經常成群停立在電線或樹枝上,或是在旱作地上。生性頗害羞,看到人接近時會快速飛離到相當遠的地方才停下,飛行時間歇振翅,路徑為快速的直線。為輕聲而沉悶且快速的「咕-嚕嚕嚕」聲,會連續數次。求偶展示時會發出一系列快速的「咕嚕」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一夫一妻制,繁殖期為4月至8月,築巢於樹上,巢為粗糙的淺盤狀,巢材為嫩枝、草莖,襯以樹葉,每窩產乳白色的卵2枚,卵的大小為25x20 mm。雌雄鳥共同分擔築巢及育雛的工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鳩在全世界的分布相當普遍,未遭受重大的生存威脅。近幾十年紅鳩在台灣的分布隨著山地農業開發而往中高海拔山區擴張,平地的族群數量也在持續增加當中,同時棲息環境也擴大不少。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紅鳩在台灣面臨很大的獵捕壓力,鳥獸店常可見到大量個體,多供放生及食用。但是本種的族群數量並未大量減少,而且其棲息環境也未遭受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reptopelia 源於希臘文「項圈鳩」(streptospeleia),應是源於本屬鳥類的頸部常有條紋或斑點。tranquebarica 源自印度南部 Tranquebar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nis (Temminck, 182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