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田鷸
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田鷸
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田鷸
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田鷸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上自額至頭後有二條黑褐色縱帶,帶間為淡乳黃色,眉斑乳白色,過眼線黑褐色,頰、腮、喉淡乳白色,頰部有一與過眼線平行但較短的黑褐色線。肩、背黑褐色略帶赤銅色閃光,兩側自前至後各有二條淡乳白色縱帶。腰赤褐色,尾上覆羽乳黃色。翼上大、中、小覆羽羽緣白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黑色,羽端白色,飛行時可見翼內緣一條白色帶,三級飛羽鏽紅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翼下覆羽白色有褐色闊橫斑。尾羽14枚,黑色,近先端部分為紅褐色,羽端乳白色。腹面的頸、胸黃褐色有黑色縱斑,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腋淡紅褐色有黑褐色橫紋。眼褐色,喙長而直,淡褐色,先端漸轉為黑色,跗蹠及趾青灰色。飛行時腳伸出尾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全球,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冬季遷移至中國、韓國、日本、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丘陵的水田、沼澤、河岸等面積較大的濕地,澎湖、綠島及蘭嶼等離島也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台灣出現的主要屬於指名亞種 G. g. gallinago ,本亞種翼下覆羽白色,繁殖於古北區中部及北部,冬季遷移到歐洲、非洲及亞洲各地。而主要分布於美洲的 G.g. delicata 亞種具有翼下覆羽暗色的特徵,分析繫放資料研判這個亞種有少數會出現在台灣(沙謙中 199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水田、沼澤、河岸等面積較大的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田鷸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每年9月至翌年4月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以喙垂直具韻律的探入軟泥中。攝取蠕蟲、昆蟲、螺、小魚及少量種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晨昏及天色陰暗時較為活躍,單獨或小群,過境時則會聚集數百隻的大群,在草叢邊活動,威脅接近時會突然驚飛,以曲折路徑飛離,遠離危險後則突然轉折降落於掩蔽地點。驚飛時會發出上揚的「卡啊」粗啞的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田鷸在東亞地區的總數在10萬至10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5,259隻 (Li & Mundkur 2002),台灣族群佔亞洲族群比例不高。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田鷸數量最高的時間為1月份的331隻,而7月份則無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另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182至735隻之間(Li& Mundkur 2004)。由於本種常出現的水田環境並沒有經常性的調查,因此實際數量可能比上述數字為高。
田鷸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及其棲地未受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本種在全球未受生存威脅,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Gallinago 為現代拉丁文田鷸的意思,gallina 拉丁文為母雞,可能指本屬鳥類身上黃褐斑點的羽色。種名與屬名同表示為本屬代表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