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夏季頭頂至後頸黑褐色,頰、喉和前頸赤褐色;下喙基部有一金黃色斑;身體背面和雙翼黑褐色,腹面絲白色;喙黑色;腳欖灰色;冬季頰、喉和前頸白色,喙帶紅褐色,其餘與夏季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歐亞大陸南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南太平洋諸島。台灣各地的淡水湖池均可找到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8個亞種(Dickinson 2003),台灣的亞種是 philippensis。全部的亞種如下:T. r. ruficollis 分布於歐洲及非洲西北部。T. r. iraquensis 分布於伊拉克以及伊朗西南部。T. r. capensis 分布於亞洲中部和東北部到天山,亞洲南部到緬甸,甘納到依索匹亞、馬達加斯加。T. r. poggei 分布於中國中部和東北部、日本、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T. r. philippensis 分布於台灣、菲律賓。T. r. cotabato 分布於岷答那峨。T. r. tricolor 分布於印尼、砂勞越、新幾內亞。T. r. collaris 分布於新幾內亞東北部、所羅門群島。 Hachisuka & Udagawa(1951)認為台灣的亞種是 poggei (Reichenow 1902),鄭作新(1976)認為台灣有兩個亞種,即 poggei(Reichenow 1902 )和 philippensis (Bonnaterre1791)。Dickinson(2003)則認為台灣只有一個亞種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湖泊、池塘及水流緩慢的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鸊鷉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啄食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小型魚類為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羞怯。遇敵則隱藏於濃密水草中,或沒入水裡逃逸。繁殖期多單獨活動,非繁殖期才有群聚現象。連續鳴叫如鈴聲般的宏亮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每年的4 至6 月間( 顏重威1984)。築巢於布袋蓮、菱角等水生植物的葉叢間或是水邊的土墩上,以水生植物的莖為巢材。一窩產卵4至6枚,由雌雄鳥輪流孵育。卵為無光澤的淡土黃色,無污斑,卵的大小平均為26 × 35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種群數量尚稱普遍,目前沒有生存的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Tachybaptus 為希臘文 takhus 和 baptos 的合併字,前者是「快速」的意思;後者則是「沉下」。ruficollis 的意思是「紅色的頸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Bonnaterre, 179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