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鐵嘴鴴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鐵嘴鴴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鐵嘴鴴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鐵嘴鴴
鐵嘴鴴
鐵嘴沙鴴
海洋生物
無危(LC)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互異。繁殖羽前額有一白色斑塊,頭上、後頸、後頭淡紅褐色,眼先經眼至耳羽有一寬黑色的過眼線,喉部及前頸白色,下頸紅褐色,向後延伸淡紅褐色的後頸。體背、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尾羽及翼的覆羽均為灰褐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暗褐色,基端白色,展開形成白色翼帶。腹面胸、腹、腋、尾下覆羽白色。非繁殖羽有明顯的白色眉斑,過眼線灰褐色,上胸原紅褐色部分轉為大塊褐色斑紋。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欖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中東、中亞及蒙古,東亞族群冬季遷移至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台灣出現於海岸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台灣屬於指名亞種 C.l. leschenaultii,本亞種繁殖於中國西部、蒙古至內蒙,冬季遷移至印度洋岸、印尼、菲律賓及澳洲。C. l. columbinus 亞種繁殖於東歐至中東,在北非紅海及波斯灣度冬。C. l.crassirostris 亞種在高加索至中亞繁殖,於東非至印度度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在海岸潮間帶、河口沙洲及沼澤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鐵嘴鴴在台灣全年都有紀錄,但以4、5月間北返過境時數量最多,部分在台灣度冬,夏季則有少數亞成鳥滯留。有關鐵嘴鴴的過境族群,在彰化海岸的調查發現,南向遷移主要於7、8月出現,2004年秋過境期間發現了18筆掛黃色足旗於西北澳繫放的鐵嘴鴴紀錄,顯示彰濱應是西北澳度冬的鐵嘴鴴在南遷時重要的停棲站之一。春過境期雖然也曾發現帶著西北澳黃色足旗的鐵嘴鴴,但相對於秋過境期發現的個體,數量減少很多。另一方面,在彰化繫放的鐵嘴鴴,則陸續在東北澳而非西北澳被發現,因此推斷春、秋過境期在彰化濱海所看到的鐵嘴鴴是在不同地區度冬的族群,春過境期為東北澳族群,秋過境期為西北澳族群 (台灣水鳥研究群2006)。而2008年春過境期在台灣首度發現掛有東北澳綠色足旗的鐵嘴鴴,也同樣印證了這個看法(台灣水鳥研究群200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成小群在潮間帶的泥灘或沙灘間覓食,會以腳踏地將獵物嚇出。以攝取昆蟲、螺貝、蝦蟹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聚集大群棲息,常與其它水鳥混棲,飛行時發出柔軟顫抖「克哩哩」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鐵嘴鴴在東亞大洋洲地區的總數在10萬隻左右,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17,444隻 (Li & Mundkur 2002),近年來遷移季期間於台灣彰化、新竹等海岸可記錄到1,000隻以上 (超過區域族群的1%) 的過境族群,因此台灣對東亞太平洋族群而言,是很重要的遷移中繼站。劉小如、李欽國(2002)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7月份南下遷移的1,884隻,其次為4月份北返遷移的1,004隻。由於本種在台灣主要為過境性質,因此冬季的數量不高,在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台灣的數量在11至716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
鐵嘴鴴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不過棲息環境依然面臨土地開發案的潛在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haradrius 源於拉丁文,在拉丁語聖經中提到的一種黃色的鳥,希臘文 kharadrios 則為一種夜行性水鳥,亞里士多德曾提及看到這種鳥可以治療黃疸,但沒有進一步描述,後來認為是指石鴴,因此被用在小型鴴類。leschenaultii為紀念法國植物學家以及採集家 Jean BaptisteLouis Claude Throdore Leschenault de La Tour。合併起來為「紀念 Leschenault 的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