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Sr, 1920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Sr, 1920 黑鳶(台灣亞種)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Sr, 1920 黑鳶(台灣亞種)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Sr, 1920 黑鳶(台灣亞種)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Sr, 1920 黑鳶(台灣亞種)
黑鳶(台灣亞種)
黑鳶,黑耳鳶,老鷹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58至69cm。全身大致深褐色。頭深褐色,眼後的羽色較深,形成耳斑狀。眼暗褐色,眼先灰色,蠟膜灰色。背部暗褐色,肩羽及覆羽的羽緣淡色,形成許多白斑。腹面棕褐色,各羽的羽軸色深而羽緣色淺,形成不甚明顯的深淺交雜縱紋。尾羽黑褐色,中央內凹,呈魚尾形。未成鳥羽色似成鳥,但背面肩羽及覆羽的白斑更大塊,腹面密布白色縱紋,尾較不凹。喙黑色。腳灰色,爪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7個亞種,與臺灣較接近的有3個亞種,分別如下:M. m. formosanus 分布於臺灣、海南島。M. m. lineatus 分布於東亞、日本。M. m. govinda 分布於巴基斯坦至中南半島南部、馬來半島。 19世紀臺灣的黑鳶曾被歸為 govinda 或lineatus 亞種。直到1920年,日本學者黑田長禮將臺灣的黑鳶發表為新亞種 M. m. formosanus,此亞種亦分布於海南島,所以並非臺灣特有亞種,中名不應該稱為「臺灣黑鳶」或「臺灣老鷹」。formosanus 與 lineatus 很相似,但體型較小;反之 formosanus 比 govinda大,而且尾下覆羽的顏色比胸部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本種在世界各地可適應多種棲地,在臺灣主要棲於水域附近,以港口、海岸、河湖、水庫、魚塭作為覓食棲地,也喜愛在露天的垃圾掩埋場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於分布區域內較北方的族群具遷移性,較南方的族群則為留鳥。在日本主要為留鳥,但琉球群島為冬候鳥。黑鳶在臺灣為留鳥,但在台北觀音山春天的過境期間,可見零星的黑鳶循著過境猛禽的路線出現,是否為候鳥尚待確認。留鳥族群也會因棲息地遭破壞而整群遷移他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本種在世界各地可適應多種棲地,在臺灣主要棲於水域附近,以港口、海岸、河湖、水庫、魚塭作為覓食棲地,也喜愛在露天的垃圾掩埋場覓食。具明顯的群居性,在春夏繁殖期雖然個別成對營巢,但在秋冬季則群聚生活,在黃昏有明顯的「黃昏聚集」行為。夜棲於丘陵的樹林內。本種非常不怕人,可在人類城鎮內生活,是世界上最適應人類的猛禽。體輕善飄、飛行靈巧,在海邊多陰雨的天氣中仍飛行良好。常單獨或數隻一起進行空中丟抓物品的遊戲,最常丟抓紙片、塑膠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具明顯的群居性,在春夏繁殖期雖然個別成對營巢,但在秋冬季則群聚生活,在黃昏有明顯的「黃昏聚集」行為。夜棲於丘陵的樹林內。本種非常不怕人,可在人類城鎮內生活,是世界上最適應人類的猛禽。體輕善飄、飛行靈巧,在海邊多陰雨的天氣中仍飛行良好。常單獨或數隻一起進行空中丟抓物品的遊戲,最常丟抓紙片、塑膠袋。一般鳴聲為拖長的「fee~ee~ee~yu~」,尾音顫抖。警戒聲為「fee-er-er」,短暫急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於山坡的大樹上營巢,有極少數在懸崖築巢,巢以樹枝築成,內襯物有許多人造物品,包括報紙、塑膠袋、繩子、布料、煙蒂等。會重複使用同一繁殖區與舊巢位,最長的紀錄為連續14年。每窩產1至2枚卵,卵為近圓形,淡青藍色有不規則褐斑,大小為55 x 43mm。於1至4月產卵。抱卵需26至38天,主要由雌鳥抱卵。42至50天之後雛鳥即可離巢,幼鳥離巢於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間,北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之間,可知繁殖的時程上南部比北部提早1個月。繁殖成功率(至少1隻幼鳥離巢)為57%(n=522,沈振中200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鳶曾經是臺灣平原十分普遍的猛禽,但1990年的調查顯示,全台大部分地區的族群已消失或銳減,當時估計全台數量僅約175隻(林文宏 1992)。其後1996至2003年的調查顯示,全台數量在140至210隻之間(沈振中2004),在2004至2007年間為213至303隻之間(沈振中 2008),十餘年間基本上呈現平穩僅稍微成長的狀況。
由於族群數量非常稀少,已被國內紅皮書視為瀕危鳥種。為了對本種的瀕危狀況構思因應之道,基隆市野鳥學會與台灣猛禽研究會曾於2003年召集專家會議後,提出「臺灣地區黑鳶保育行動綱領」,是國內極少數被提出保育行動綱領的鳥種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黑鳶遭人刻意獵捕的案例很少,並不構成問題,但因多數生活於平原及淺山地帶,缺乏保護區的庇護,其棲地經常受到各種開發的破壞。因食性偏好拾取近水域的小動物死屍或人類食餘,遭受環境毒物危害的可能性很大,包括各種污染、毒鼠藥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黑鳶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瀕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黑鳶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Milvus 拉丁文意指「鳶」。 migrans 拉丁文意指「遷移的」。學名全意為「會遷移的鳶」。亞種名 formosanus 意指「福爾摩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