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大冠鷲
大冠鷲
蛇鵰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65至74cm。全身以深褐色為主,頭頂至後枕具黑白相間的冠羽。眼黃色,眼先及蠟膜鮮黃色。背面深褐色,僅小覆羽有白色細圓斑。尾羽褐色,有一白色橫帶。腹面棕褐色,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細圓斑。幼鳥有淡色與深色兩種色型,淡色型幼鳥頭部色淺,具寬黑的眼後線或整個臉頰為黑色。腹面為淡米黃色,胸部有深色縱紋。尾羽有黑白相間的橫帶各2至3道。深色型幼鳥似成鳥,但尾羽可同成鳥或同淡色型幼鳥。由初齡至成熟間有多種羽色變化。喙鉛灰色,腳黃色。本種羽色雌雄鳥同型,在外觀上無法分辨其性別。蘇三華等(2008)利用改善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得以有效鑑別本種的性別,該方法將可作為鑑定其它雌雄同型鳥類的參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分布

分布於整個東洋界,西自印度,向東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中國華南、臺灣、海南島、琉球群島南部、菲律賓。臺灣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與丘陵,尤以低海拔山區為主。離島僅於龜山島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外觀相似性

本種廣布於東洋界,在許多島嶼上都有分布,由於不具遷移性,因此在各地演化出地方變異,共有22個亞種,其中許多島嶼的亞種是該區域的特有亞種。與臺灣有地緣關係的亞種條分別如下:S. c. hoya 分布於臺灣。S. c. ricketii 分布於華南。S. c. perplexus 分布於琉球群島最南端的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S. c. holospilus 分布於菲律賓群島。各亞種的體型大小變異甚大,體長可由41至76cm;羽色的深淺、斑紋的分布也互異。臺灣特有亞種 hoya 是屬於體型較大的亞種,整體羽色較深,胸部沒有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非常適應人類在山區及丘陵所墾殖或開發形成的破碎化森林,包括果園、茶園、墓地、人煙稀少的道路、廢棄的房舍周遭等。在墾丁地區的平均活動範圍約2千公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遷徙

蛇鵰在臺灣為普遍的留鳥,不做長程遷移,亦不會垂直遷移。離巢後的幼鳥在第2年春季會擴散至較遠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取食策略

以蛇為主食,在台北觀音山的調查顯示,繁殖期間蛇佔食物生物量的90%以上,其中以青蛇(Cyclophiops major)的次數比例最高。除了蛇以外還取食多種地棲小動物,種類與比重隨地區而異,在台北觀音山以蜥蜴最為常見,陽明山為蟾蜍與蛙類,墾丁地區則為蜈蚣。此外也取食蚯蚓、鼴鼠、昆蟲、蟹類等,甚少取食鳥類,但曾有捕食領角鴞幼鳥的紀錄。偏好在森林邊緣的小塊裸露地旁獵食,會選擇視野良好的枝幹或電線桿,以守候的方式向下伏擊地棲動物。墾丁地區的個體於冬季常潛行於有水山溝內覓食蟹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行為

喜於天氣溫暖時長時間在空中盤旋,領域性不強,往往多隻共享一大片領域,彼此容忍,共同盤旋(可高達10隻)。不甚怕人,常停棲於明顯的位置,能容忍人類在中距離以外活動。鳴聲為非常響亮悠揚的「虎胡呼悠~胡悠~胡悠~」,為臺灣日行性猛禽中最喜歡鳴叫的種類。一邊緩慢盤旋一邊叫,停棲時也會鳴叫,但較少發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繁衍

於闊葉林上層築巢,在墾丁地區偏好在山溝地形,可能與避風有關(周大慶2005)。巢樹並不特別高大,在臺灣北部總選擇附生植物密生纏繞者,巢位以附生植物為基座,隱密性極佳,但上方甚開闊。會重複使用舊巢位。每窩僅產1枚卵,卵近圓形,純白色雜有稀疏褐斑,大小為66.3 x 52.6 mm(n=1)。由雌鳥抱卵、餵食與守衛,雄鳥負責供食,雄鳥並不在巢內逗留。臺灣北部於3至4月產卵,雛鳥於5月初孵出,7月中旬離巢,此時為70至80日齡。在臺灣北部幼鳥成功離巢的比率約75%(n=8),在墾丁地區繁殖失敗的最大天然因素為臺灣獼猴的騷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保育狀態

蛇鵰在臺灣全島十分普遍,因體型大而且接近人類生活,個體遭人蓄意傷害的案例時有所聞,是各地野生動物救傷或收容中心的常客。雖然整體族群數量多,上述受脅情形對族群影響很小,但仍應設法減少人類迫害的情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法規

蛇鵰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管理

蛇鵰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

備註

spil 希臘文意指「斑點」; ornis 希臘文意指「鳥」。cheel 為北印度Hindi語對本種的稱呼。學名全意為為「北印度稱為cheel的有斑點的鳥」。亞種名 hoya 意指「臺灣淡水當地人對本種的稱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lornis cheela hoy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