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桃面愛情鳥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綜合描述

小型鸚鵡,全長約18cm,重40-60g。野生個體體羽綠色;尾上覆羽亮藍色;面部羽毛桃紅色,因而得名。嘴喙牙白,沾黃綠色。雌雄相似,外觀難以辨識。幼鳥體羽顏色較淡。 市面上則有多種品系流通,羽色眾多,諸如黃、白、藍等個體均有,面部顏色也各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分布

原分布於非洲西南部,包含安哥拉西南部、納米比亞的大部份地區、南非及波札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棲地

桃面愛情鳥出現於海拔1600m以下的闊葉林地、半沙漠及山區,取決於有無水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繁衍

野生個體2-4月繁殖,飼育個體則全年可繁殖。在岩洞或人工建物上以細枝及草桿築淺盤型巢,也會利用其他鳥種的舊巢。窩卵數4-6枚,孵卵期約23天,僅雌性孵卵。雛鳥約於43天後成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管理

桃面愛情鳥在原生地受到不小的捕獵壓力,供應寵物市場。世界各地都有飼養個體走失,英國倫敦、美國亞利桑那州及夏威夷有野化族群,臺灣則持續有逃逸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效益(利用)

觀賞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

風險

為種食性鳥類,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gapornis roseicoll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