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虎鯨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虎鯨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虎鯨
虎鯨
海洋生物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數據缺乏(DD)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齒鯨亞目海豚科,虎鯨是海豚科裡體型最大者,可以說他是「最大隻的海豚」。外形上,他有著非常突出的特徵 --- 高大的背鰭、白色的腹面、後方體側的白色塊,以及眼後的大白斑 --- 如此獨特的黑白配色,讓他成為最受大家矚目的鯨豚之一。虎鯨出生時體長約2公尺,雄性個體可長至9.5公尺,雌性個體則鮮少超過7公尺。雌性個體不如雄性壯碩,兩性個體除了在體長上的顯著差異外,在外觀上,雌性個體的鐮刀狀背鰭也與雄性誇張高大的三角背鰭顯著不同。虎鯨明顯是群居的動物,有穩定的社會結構,通常一個群體中包含雄性、雌性與幼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動物之聲資訊網 來源學名: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8-07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5.5-9.8m;出生時2.1-2.5m。體重最重5.6噸,雌性最重為3.8噸,出生時160kg。 體型十分粗壯,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背鰭位於身體中央,磁性與未成年虎鯨背鰭為鐮刀型且較矮, 成年雄性背鰭高聳,可達1-1.8m;胸鰭呈卵形且比例大; 主要為白色與黑色,其眼後卵形區,下顎至肛門,以及尾幹兩側接近腹部這三個區域為白色, 背鰭後有一馬鞍型區域為灰色,且此區形狀多變,其他部分為黑色。 自鮭魚,鮪魚以及鯡魚等魚群到其他海中生物如海龜、海獺、海獅、海豹、鯊魚、魟魚, 甚至是大型鬚鯨與抹香鯨皆可為牠的食物, 另外也曾觀察過陸生動物如鹿與麋鹿遭突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瑋誠 資料提供:楊瑋誠 來源學名: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2-12-06

分布

分布範圍最廣的鯨豚,從美國華盛頓州與加拿大因屬哥倫比亞海域的虎鯨族群研究結果,該地區的虎鯨分成兩種型: 定居型與遷移型,其食物種類、棲息範圍、族群結構、以及外型皆有不同。其他地區的族群則尚待研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瑋誠 資料提供:楊瑋誠 來源學名: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2-12-06

效益(利用)

捕鯨與活體捕捉進而販賣至水族館的人類活動使得某些地區的族群數量大幅減少。東熱帶太平洋估計有8,000隻,阿拉斯加至少850隻,日本外海2,000隻,夏季南極區約80,000隻,其他地區則為數量百隻會低於1,000隻。日本、印尼、格陵蘭島、以及西印度海域尚在捕捉虎鯨,雖然捕捉數目不大,但仍對該海域族群有潛在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瑋誠 資料提供:楊瑋誠 來源學名: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