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略有差異。雄鳥頭部暗灰褐色,體背面一致為略帶鏽色的灰欖褐色;尾羽石板黑色,外側兩對尾羽末端有白色斑塊;飛羽暗褐色,次級及初級飛羽外緣鼠灰色,內側的次級飛羽外緣近基部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小覆羽亦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大、中覆羽暗褐色,羽端鼠灰色;初級覆羽暗褐色,外緣鼠灰色;體腹面的喉暗灰褐色,胸及兩脇淡灰褐色,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各羽羽緣欖褐色。雌鳥頭上不帶灰色,眼先、耳羽灰褐色,腮、喉白色,有褐色小軸斑,體側及胸部淡灰褐色,其餘與雄鳥相同。上喙褐色,下喙黃褐色,先端淡褐。跗蹠及趾淡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及北海道西南部,度冬區在日本中南部、華南及台灣。台灣出現於平地至海拔約 2,300m 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白眉鶇 T. obscurus 以及赤胸鶇T. chrysolaus 有時被視為同一種內的不同亞種(Dementiev & Gladkov 1954, 鄭作新1987),因本種與 T. obscurus 的繁殖區在西伯利亞東部及中國東北互相重疊;而 Riply (1964) 及 Vaurie (1959)均將 T. pallidus、T. obscurus、T. chrysolaus 視為 3個獨立種。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天然林中,或公園、果園等較開闊的環境,尤其是結果實的樹木、灌木等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腹鶇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在地面站姿抬頭挺胸,常在林下翻動落葉找尋食物。度冬期以漿果為主食,兼食少數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成小群活動,遷移期有時聚成大群。性隱密機警,一有動靜即飛入遠處林中。受驚嚇飛離時, 有一連串粗啞的「chuck、chuck」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腹鶇在分布區域的數量普遍。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Turdus 源自拉丁文是「鶇」的意思。種名pallidus 來自拉丁文,是「蒼白的、淡色的」的意思,指白腹鶇整體淺淡的體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pallid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