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臺灣叢樹鶯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臺灣叢樹鶯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臺灣叢樹鶯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體背鏽褐色而帶有橄欖綠色,雙翼和尾羽暗褐色,各羽外緣鏽褐色,眉斑淡黃色,腮、喉和腹部中央污白色,喉和上胸分布黑色小點,兩脇與尾下覆羽與背同色。雛鳥體色淡灰。喙黑色,上喙邊緣和下喙基部淡褐色。跗蹠及趾淡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全島分布於海拔 500至 3,000m 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曾被認為是褐色叢樹鶯 Bradypterusseebohmi (Russet Bush-Warble) 的一個亞種 (B.s. melanorhynchus) ;因其特殊的鳴聲和包括喙型、較大的腳、翼式及較灰暗的羽色等形態差異將其提升為獨立特有種 B. alishanensis(Taiwan Bush-Warbler, Rasmussen et al. 2000),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Dickinson (2003) 名錄將原來的 B. seebohmi (Russet Bush-Warble)分成下列3種,台灣的 B. alishanensis (TaiwanBush-Warbler)、B. mandelli (Russet Bush-Warble)以及 B. seebohmi (Benguet Bush Warbler),後者僅分布於菲律賓的呂宋島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高海拔的林緣或開闊地區的濃密草叢中,為底棲性鳥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台灣短翅鶯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冬季會向低海拔地區降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昆蟲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甚隱密不易見,多單獨活動於箭竹和灌木叢中。冬季會降遷至較低海拔的山區活動。繁殖期的鳴聲為「滴⋯答答、滴⋯答答、」或「幾畢、幾畢、、」,聲音嘹亮而持久,有時在有月光的夜晚也繼續鳴唱;冬季則為輕細的「嘖嘖、嘖嘖、」兩音節的短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5月中旬至6月底,築巢於叢藪的底部,巢杯形,由芒草的乾葉組成,巢內襯以較細的材料;巢的大小為直徑85至100mm、高65至85mm、巢口直徑45至60mm、巢內深32至40mm。每窩產2枚卵,白色,散布紅紫色斑點,鈍端較濃,形成帽狀,卵的大小平均約為19×14 mm。雌雄鳥都參與孵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台灣短翅鶯在適當的棲地內,種群數量尚稱普遍,高山地區的開闊草生地環境還算穩定,近年高山農業受到政策與經濟因素的限制,開發壓力減緩,對台灣短翅鶯的族群繁衍應有正面的助益。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Bradypterus,其中 bradus 是希臘文「慵懶的」的意思,pteros 是希臘文「翅膀」的意思,意指本屬鳥類企圖逃離時,寧可用腳跑開而非用翅膀飛離。種名 alishanensis 是產自台灣「阿里山的」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