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亞洲輝椋鳥
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亞洲輝椋鳥
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亞洲輝椋鳥
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亞洲輝椋鳥
亞洲輝椋鳥
輝椋鳥,菲律賓椋鳥
入侵種 |
無危(LC)
 iNaturalist

概述

虹膜紅色,身體為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多在樹上活動,食性以果實為主,亦食用花蜜或昆蟲。最早發現在高雄。在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近年數量快速增加。群聚性強,鳴聲嘈雜,大量群集的個體會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雌雄同型,虹膜紅色,嘴黑色,腳黑色。成鳥全身墨綠色,陽光下閃耀綠色金屬光澤,紅眼甚醒目。幼鳥體上暗褐色,體下汙白,胸腹具濃密暗色縱斑,隨年齡增長,體背越綠,體下縱斑消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全長17-20cm。體型修長,體色全黑且在陽光下呈現綠色金屬光澤,尾羽短呈方型,眼睛為紅色。幼鳥背部灰棕色,腹部淺黃色具灰色條紋。

為中型鳥類,紅眼睛,全身黑綠色。棲息在森林,對人為干擾的地方適應良好,在市區亦可常見。成大群且於生殖季也會成群,利用樹洞或建築物築巢。在台灣進口為觀賞鳥,但從籠中逸出或棄養後,目前已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並逐漸擴散中。並對原生鳥種造成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9-12-05
體長約 20cm。雌雄鳥同型。全身黑綠色,在陽光下帶有明顯墨綠色閃亮光澤。尾方形略短。幼鳥背面黑褐色。腹面淺米色。頰及喉有細黑縱紋。胸腹部具粗縱斑。眼血紅色。喙黑色略粗。腳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西部、阿薩姆(印度東北的一省)、菲律賓、印尼。 在台灣,最早發現在高雄。且有野外繁殖紀錄。出現於高雄縣市、嘉義市、台北縣市、台南市、宜蘭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東洋界,包括印度阿薩姆南部、孟加拉、安達曼群島、尼古巴群島 (Car Nicobar)、緬甸南部、馬來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台灣分布於台灣分布於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市、嘉義市、高雄市、宜蘭縣等都市或市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全世界共有13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最接近者為指名亞種 A. p. panayensis,分布於菲律賓。然而台灣所見者應為人為引進,究竟為哪一個亞種尚待進一步確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森林、農耕地、城鎮(方et al., 2011);熱帶或亞熱帶低海拔森林或紅樹林,喜棲於受干擾的市區、果園等(梁et al., 2010),常與白尾八哥和家八哥共棲(Craig & Feare, 202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最早發現在高雄。在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出現於高雄縣市、嘉義市、台北縣市、台南市、宜蘭市。可能影響為原生鳥種棲地利用、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完全適應人類環境,多數棲息於都市內,少數在郊區農地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擴散機制:逃離圈養後自然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逃離圈養後自然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食性以果實為主,亦食用花蜜或昆蟲。輝椋鳥取食的植物種類共13種,外來種植物和本地種植物的比率相近,取食的植物部位以果實居多,花蜜和花瓣居次,蝸牛和毛蟲是幼雛部分的蛋白質來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以樹木果實及花蜜為主食,也能取食硬果。在高雄市所吃的食物包括菩提子、大王椰子果實、華盛頓椰子果實、蒲葵果實、掌葉蘋婆果實、雀榕、桑椹、火焰木花蜜、吉貝棉花蜜、黃槐花瓣等 (梁世雄等2000,張進隆2008),在台北市則曾見取食樟樹、茄苳、山黃麻的果實,也捕食樹上的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群居性,成數隻至數十隻的小群停棲在較高建築物的屋頂,成群覓食於都市內的公園或行道樹上。在高雄市經常棲息的樹種包括阿勃勒、洋紫荊、大王椰子、火焰木、吉貝棉、黃槐、印度紫檀、蒲葵、菩提、鐵刀木等 (梁世雄等2000)。有頗固定的夜棲地及日作息模式,清晨自夜棲地成10隻以下的小群分批各自外出覓食,黃昏前會群聚於固定的高處停棲點,通常是某建築物的屋頂,常見規模約二、三十隻,集體喧鬧,各自理羽,天黑前分批飛至固定的大樹上夜棲。樹棲性,總是在高處活動,幾乎不落至地面。飛行鼓翼快、速度迅捷,在大都市的行道樹與高樓之間穿梭自如,逐漸在都市上層找到屬於牠響亮的 seeeup,夾雜帶金屬聲的 chank。於黃昏夜棲前特別喧鬧。們的生態棲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臺灣的繁殖季為3-8月(5月最多),長達6.5個月, 每巢可繁殖1-3窩,產卵期為3至8天(平均5天),每窩1-4個 蛋(3個最常見),孵卵期為11-15天,自蛋產下到成功離巢 平均約需39天(梁 et al., 2010)。在國外與臺灣目前皆未獲與本土物種雜交資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在原分布地使用洞穴型的巢位,例如樹洞、棕櫚樹的頂端、建築物牆壁的凹洞等。高雄市曾記錄築巢於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走廊樑柱的日光燈座上,巢的基座大部分為鐵刀木和印度紫檀的枯枝,其上襯著由多種樹葉構成的軟墊 (梁世雄等 2000)。在台北市經常築巢於高樓的招牌、路標或交通號誌的橫向鋼管內。於5至7月間繁殖,窩雛數為3至4隻,雌鳥負責孵卵,雄鳥負責供食與警戒。張進隆 (2008)在高雄的觀察發現麻雀會騷擾本種的繁殖,顯示本種的巢位選擇與麻雀有競爭。幼鳥甫離巢就具有相當好的飛行能力,能在行道樹與樓房之間穿梭。離巢不久後數個家族的親鳥與幼鳥集結再度群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亞洲輝椋鳥原本為引進的飼鳥,但被棄養或逸出至野外。台北市早於1978年就有紀錄(呂光洋等 1981),其後發展並未被詳細記錄,但至少在1990年代後期在市區內已經常可見。高雄市的觀察紀錄始於1993年,根據高雄市野鳥學會指出,當時約有50隻的族群,至2000年發展至約350至400隻 (梁世雄等2000),可見在1990年代已有穩定繁殖現象。亞洲輝椋鳥在都市內並無明顯的天敵,因此其族群擴展的趨勢應該會繼續,但以過去十餘年來的擴展情形來看,速度尚稱緩和。由於台灣並無本屬的原生種鳥類,因此沒有與原生種雜交的顧慮,但其它方面的生態衝擊仍需進一步研究。政府相關單位亦頗重視本種可能造成的生態衝擊,
在給各縣市執法單位查緝鳥店用的圖鑑中,已將本種列為「入侵種動物」。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風險

在臺灣會侵占市區本地鳥種棲地,且其為雜食性與本 地鳥種競爭(梁 et al., 2010)。 在高雄文化中心記錄到大量群集夜棲的個體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入侵後果:環境、人類健康。 可能影響為原生鳥種棲地利用、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在高雄文化中心記錄到大量群及夜棲的個體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

入侵後果:環境, 人類健康,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汙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apl 希臘文意指「簡單的」;ornis 希臘文意指「鳥」。panay 意指「菲律賓 Panay 島」;ensis 拉丁文意指「屬於」。學名全意為「產於菲律賓 Panay 島,顏色單純的椋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Scopoli,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