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rni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8)

Sturni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8) 灰背椋鳥
Sturni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8) 灰背椋鳥
Sturni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8) 灰背椋鳥
Sturni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8) 灰背椋鳥

綜合描述

體長約19cm。雌雄鳥近似。雄鳥頭部及身軀大致為鼠灰色,頭頂較白。腰、尾上覆羽淡褐色。尾黑色,外側尾羽末端乳白色。翼之飛羽黑色有綠色光澤,覆羽白色使肩部形成大塊白斑,飛行時翼的黑白對比明顯。喉白色,胸部鼠灰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頭及背部為淡褐色,肩部之白斑較小。眼淡藍色,喙灰藍色,腳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中國南部與東南部、越南中北部。度冬於東南亞、台灣、琉球群島。台灣零星分布於本島平原地帶,以南部及台東的紀錄較多。澎湖、蘭嶼、綠島亦有少數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有些作者基於形態及行為上的差異,倡議將本種自 Sturnus屬分離出來,另置於 Sturnia 屬,如 Feare &Craig (1999)、Clements (2007) 等;Zuccon 等(2008) 經由分子生物學技術重新檢視歐亞洲椋鳥科鳥類的親緣關係後亦支持此看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原上較開闊且人類干擾少的疏林地帶、農地及濕地周遭的防風林,偶見於城鎮的公園綠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背椋鳥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於 9月至 4 月間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樹叢間的果實、花及花蜜、昆蟲為食。停棲於樹上以靈活的動作在枝端花葉間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成小群活動,在特定地點偶爾可見上百隻的大群。樹棲性,飛行能力佳,大部分時間活動於樹上,有時停棲於電線上,很少落至地面。穩定度冬群體所停棲與活沙啞尖銳的叫聲。成大群棲於樹林時甚為吵雜。動的地點相當固定。性機警,人類接近時即整群飛離,飛行成密集的集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背椋鳥在台灣多數地區雖不普遍,但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urnus 拉丁文意指「椋鳥」。sine 拉丁文意指「中國」; ensis 拉丁文意指「屬於」。學名全意為「產於中國的椋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sinensis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