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爪哇雀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為種食性鳥類,會對稻米等穀物作物造成損害。因生態棲位類似,極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綜合描述

小型雀類,長約14公分。頭黑色,有白色大片頰斑;體羽藍灰色為主,腹部淡紫紅色;尾部黑色;喙、眼眶及腳肉紅色。雌鳥嘴喙略小,嘴色較淡。人工品系有銀色、白色等不同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分布

特產於印尼爪哇及周邊部分島嶼,被引入至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美國、委內瑞拉、澳洲及紐西蘭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棲地

棲息於開闊地,如草原、田地及疏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繁衍

原生地族群繁殖於雨季季末,約為4-8月,不同緯度的入侵族群繁殖時序上則有變化。巢位偏好資訊甚少,築鐘型巢。窩卵數3-8枚,孵卵期約兩週,雌雄共同孵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管理

在原生地因獵捕壓力而瀕臨滅絕,引入族群則在世界各地都有野化紀錄。紐約中央公園早在1878年就有逃逸爪哇雀族群,佛羅里達的逃逸族群則未存活至今。夏威夷族群最早可追溯至1865年,今日多出現在夏威夷島西部,其他島嶼亦可見。其他地區如紐西蘭、澳洲、南美洲、南非、印度等也有零星族群。臺灣曾在關渡平原一帶穩定出現,近年則在中南部有穩定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

風險

為種食性鳥類,會對稻米等穀物作物造成損害。因生態棲位類似,極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Ding,Tzung-Su、Chen, Ming-Yuan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