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栗背林鴝
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栗背林鴝
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栗背林鴝
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栗背林鴝
栗背林鴝
台灣林鴝,臺灣林鴝,阿里山鴝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部、後頸和喉黑色,眉紋細長白色。上背經頸及肩羽至上胸有一橙紅色寬帶,體背石板黑色,腰橙紅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翼暗褐色,各羽外緣欖灰色。下胸淡欖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部和體背暗橄欖褐色,白眉較不明顯。頸至上胸無橙紅色帶,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外緣欖褐色。腹面淡欖黃色,喉和下腹較淡,尾下覆羽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在島內主要出現於海拔 2,000m 以上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部分作者將本種列於 Tarsiger 屬,有時被列在Erithacus 屬。本種為台灣特有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繁殖季節棲息於海拔 2,600 至3,550m 的山區,針、闊葉混合林和針葉林下濃密的矮叢中,非繁殖季節出現於海拔 1,650 至2,820m 的闊葉樹林和針、闊混合林,有垂直遷移的情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食蟲性。在可辨識的 102 次餵食中,動物性的食物佔 98%,其中又以蠕蟲類佔 54.9%最多,植物性的果實只見過2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不與它種鳥類混群,常單獨出現在林緣、小徑或灌木的枝頭上,不喜開闊地區。鳴叫聲與白眉林鴝相近,通常是尖銳的單音「披、披、披、」,其後接較低啞的「咯、咯、咯、」類似石頭撞擊聲;求偶期雄鳥有尖而急的短哨音,一般在 3 至 5 音節,感覺比白眉林鴝的聲音結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配對方式為一夫一妻。繁殖期在 3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築巢於路旁的土牆或石壁縫隙裡。築巢全由雌鳥承擔,巢離地 1 至 5m(n=16) 呈碗狀,高 65 至 130mm、外徑 143.2×149.8mm、內徑 61.1×70.1mm、深 30 至 45mm;巢材為苔蘚、蕨類、草類的根、動物毛髮和偶爾有塑膠繩等編織而成。一窩(n=10)產卵3枚,青藍色,無斑點;卵重(n=12)2.21±0.54g;大小平均(n=12)為20.1×14.9mm (劉良力 1990, 1994)。另據太魯閣和玉山國家公園的調查,大部分 (81.3%) 的巢築於道路附近 7m 範圍內。窩卵數2至4枚 (n=43),平均 3.1 枚,其中以 3 枚最為常見。雌鳥每天產1枚卵,在產完最後 1枚後開始孵卵;卵由雌鳥伏窩負責孵化,雄鳥擔任警戒工作。孵卵期平均為 14 天 (範圍在 13至 17 天),孵化率 78.8% (n=132)。一窩孵出雛鳥數 (n=32) 平均為 2.8 隻 (羅柳墀 2002)。雌雄親鳥共同餵食,最初第 1 至 2 天雌鳥大部分時間留在巢中,餵食工作大部分由雄鳥擔任,雄鳥有時直接餵雛鳥,有時將食物交由雌鳥餵食。白色糞囊在最初2天由親鳥吞食,此後逐漸減少吞食次數,而將糞便啣至巢外丟棄。巢內餵養平均18天(範圍在15至20天),成功離巢率為57.7%(n=104),繁殖成功率為59.3% (n=81)。幼鳥離巢時羽毛尚未豐滿,雌雄親鳥都在附近照顧。在觀察的 567 次餵食中,雌鳥餵 292 次,雄鳥餵 275 次,雌雄親鳥的餵養次數大致相等;雛鳥早期 (3 至 5 天) 的餵食每小時 2 至 8 次,後期 (11 至 13 天) 的餵食每小時最多可達 19 次;離巢 2 週後,餵食逐漸減少,並逐漸離開親鳥的領域。親鳥在繁殖成功後,同一繁殖季仍能在同一巢位中繼續第 2 窩的繁殖(羅柳墀、謝復興 2002)。繁殖時期親鳥多在固定的範圍內活動,有領域性,雄鳥對領域的維護負擔較大的責任,次年還會回原棲地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栗背林鴝的種群數量在其主要棲息地尚稱普遍,目前沒有生存的危機。最近幾年高山道路的開發,提供更多適宜築巢繁殖的環境。同時也由於車輛方便到達,增加人們干擾頻率。栗背林鴝與同屬的白眉林鴝 (L. indica) 在台灣高山的分布區域相互重疊,而且曾有雜交種的發現 (Severinghaus 1984 ),這種同屬共域的現象在種的演化上,其生態和生殖隔離的機制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探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舊有的台灣保育類鳥種名錄將其列入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2008年修正為一般類,不過還是應該持續觀察人類的高山活動對其繁殖行為的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Luscinia 源自拉丁文,是「歌鴝」的意思。種名 johnstoniae 是為紀念英國學者 MarionJohnstone 而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