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自額至後頸及翼上的小覆羽為鈷藍色,背、肩及翼上的中覆羽為黑色,各羽羽端棕色。翼上其它覆羽為黑褐色,外瓣具灰白色狹羽緣;大覆羽具白端,內側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一大白斑;腰及尾上覆羽栗紅色;尾羽黑褐色,末端色澤較深。眼先栗紅色,頰、耳羽及頸側黑色,喉部有一白色斑塊。胸以下為栗紅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色調較淡。雌鳥頭頂及後頸為灰褐色,背、肩及翼上的中、小覆羽均為橄欖褐色,羽端有黑色粗斑。翼黑褐色,大覆羽、初級覆羽及三級飛羽均有灰白色狹羽緣,其餘飛羽外緣稍帶鏽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污白色;尾羽黑褐色。頰、頸側棕白色,密布褐色細紋;喉中央有與雄鳥同型的白色斑塊;胸以下棕白色至乳白色,胸及兩脇有黑色的羽端斑,形成鱗狀黑紋;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純白色。喙黑色,雌鳥稍淡而帶褐色。跗蹠及趾肉褐色至暗鉛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北部,度冬區在華南及東南亞的大陸部分。台灣曾出現於台北縣野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原發表時被認為是獨立種,但與藍頭磯鶇 M. cinclorhynchus 在體型上甚為相似,羽色上同具有藍色的頭,翼上均有白色斑塊,雌鳥亦為腹部有鱗斑的橄欖褐色,因此曾經被歸為藍頭磯鶇下的亞種 M. cinclorhynchus gularis(Ripley 1964, 鄭作新1976, 1987, 1995);但因兩者分布區域完全隔離,藍頭磯鶇主要產於巴基斯坦與印度,且無白色喉部,故又被提升為獨立種 M. gularis (Dementiev et al 1954,Clements 2007, 鄭光美2002, Dickinson 2003)。目前仍有學者認為本種只是一個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多岩地區樹林間,喜站立樹上或岩石頂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喉磯鶇在台灣為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昆蟲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安靜,常長時間靜立不動。多單獨或成對活動,遷移期會結群。非繁殖期有「嘰」、「嘰」、「磯」約一秒一單聲的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於正常分布區內數量普遍。
白喉磯鶇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Monticola 源自拉丁文,Monti 是「山區的」的意思,cola 是「定居者」的意思,指本屬鳥類大多棲息於山區。種名 gularis 來自拉丁文,是「喉嚨的」的意思,指本種有白色的喉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gularis (Swinhoe,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