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頂較暗,雌鳥的頭、頸紅褐色更多。背面包括肩和最內側次級飛羽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翼上覆羽栗褐色有白色斑點,大覆羽有黑寬和白細的短紋;飛羽暗褐色,內外均具白色短紋。喉淡栗至白色,腹和兩腋有黑白相間排列的橫斑紋,尾下覆羽黑色,具細的白色橫斑紋。虹膜深紅或血紅色。喙黑色,基部較淡,尖端帶有綠色或鉛灰色;跗蹠和趾紅色,爪石板色或角藍色。未成年鳥背面色更褐,較少栗色,覆羽的斑紋不清晰,腹面皮黃白色,黑色斑紋不明顯,腳為黃褐色。幼鳥與未成年鳥相似,但色更暗,腹面下部更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及印度東部。臺灣於臺東市郊、蘭嶼和雲林有發現的記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於低海拔平原的鳥類。棲息在蘆葦沼地、稻田和芋田,以及河流、水道、水邊的灌木叢和樹林中的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腳斑秧雞在臺灣是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草籽、甲殼動物和昆蟲等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害羞,多藏匿,即使受驚也不躍飛。鳴叫時的信號聲,在晚上為響亮的「gogogogok」,雨天或白天為「girrr」;在繁殖季節的黎明和黃昏,雄鳥發出的領域聲為一連串的「pek」響亮的鼻音,也有緩慢降低的顫抖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推測是一夫一妻的單配制,繁殖期有領域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腳斑秧雞常隱藏於叢藪中,觀察不易,受驚也不躍飛,不易計算其數量,種群數量不明,也未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Rallina 為 rall 與ina 之合併字,前者為 Rallus,指秧雞;後者為 inus,是類似的意思。fasciata拉丁文為斑紋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2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