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黑長尾雉
黑長尾雉
帝雉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近危(NT)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雄鳥身體藍黑色,有閃亮光澤。眼周裸露鮮紅色,上背和胸有深黑色三角形斑,下背各羽和覆羽羽端藍色。初級飛羽褐色,次級飛羽和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尾羽甚長,有15條白色橫紋。雌鳥頭、頸淡紅褐色,眼周裸露鮮紅色,腮、喉白褐色。上背和覆羽黑色,羽軸白色,羽緣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色,羽軸淡黃褐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有淡紅褐色橫斑,且次級飛羽外側有淡紅褐色蟲蠹紋。尾羽褐色,有棕色和黑色橫斑和蟲蠹紋。腹面褐色,胸、脇羽軸白色,腹羽羽緣白色。喙黑色,腳綠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高海拔1,800至3,800公尺的針、闊葉混淆林和針葉林底層叢藪中,不過在玉山國家公園進行的調查中發現(謝孝同及劉小如 1987),以海拔高度2,300至2,550公尺發現的次數最多,而且比較喜歡在山坡坡度較陡(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活動,也見於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地。冬天有向較低海拔遷移的現象。發現其活動的地點多在林道路面地表植物和落葉覆蓋多的地方,也會在陡峻的峭壁上行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長尾雉在台灣是稀有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覓食時,以喙直接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葉、幼芽、花、各種漿果、草籽,也常在走動時用喙或爪撥開地面落葉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螞蟻、蝴蝶幼蟲和其它昆蟲,此外也會啄取地上的小石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單獨活動,不群聚。活動的時間多半在雙高峰時段,在關高地區為早上5點到6點和下午6點到7點,在瑞岩溪自然保護區是早上7點到8點和下午4點到5點,而最喜歡在下小雨、中雨、起霧或陰天時出來活動。行走時沉穩地昂首慢步,少出聲,謹慎而機警。如發現有人出現時,雌鳥會立刻快步逃離或飛走,並同時發出「姑、姑、姑」聲;雄鳥的反應則較為鎮定,會在原處呆立片刻,再緩慢向前行走,如距離太近,則立即竄入濃密的雜草叢中,或往下坡疾飛,並同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此時尾羽展開成扇形,拍翅聲很大。如成對在一起行走覓食,彼此相距不遠,通常雄鳥會陪伴在雌鳥左右或尾隨其身後,時時保持警戒狀態,扮演著護衛者的角色,雌鳥則安心覓食。遇有敵害或觀察者,雄鳥往往昂首挺胸,羽毛賁張,並發出急促的警戒聲,緩步行至空曠地以引起入侵者的注意,等到雌鳥從容進入叢藪中,才向不同的方向逃逸。疾走時頭部前後晃動,尾羽向下垂,不常驚飛。晚上會在樹上停棲過夜。一般在傍晚飛躍上樹,有時會由一樹枝跳躍到另一樹枝,然而每一隻的夜棲地點並不固定。早晨則自樹上跳到地面上覓食,往下跳時,身體向前傾,尾羽張開。鳴叫聲的變化不多,常聽到的幾種聲音如下:(1)連續低沉的「咯、咯、咯」聲。平時行走時、雌鳥帶小鳥時、有人沿路跟隨時、受驚飛逃時,都會發出這種叫聲;(2)低頭覓食時,發出音量低小的「嗯、嗯」聲,有時其後還夾雜著「Sui--」聲;(3)在受驚、感受到威嚇或逃竄時,發出尖銳而洪亮的「Kui--」、「Sui--」、「Ka--」、「Chieu--」聲;(4)被人監視時,發出「嘰姑」和「Sui—Sui—Yi」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4至8月之間。多數學者觀察其繁殖初期雌雄成對活動的次數較多,推測其婚配為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學者認為其婚配為一夫多妻制。繁殖配對的時間可能在每年10月或11月即已完成。 發情期約始於3月中旬,一直延伸至6月。雌鳥在繁殖前,體重有顯著增加的現象,可能是為了產卵和孵卵需耗費的龐大體能預作準備。春天求偶時,雄鳥會為了爭奪地盤和配偶而大打出手。打鬥時兩隻雄鳥挺胸對峙,其中一隻突然趨前,另一隻立地躍起,當其落地時,趨前的那隻隨即躍起,彼此一上一下的跳動;有時兩隻同時躍起,用爪當武器攻擊對方,然後同時落地。此時雌鳥誰也不幫,僅在一旁觀戰。雄鳥發情時,臉部肉垂呈鮮紅色,並豎立引頸挺胸向雌鳥展翼,快速地連續顫動雙翼。 成熟雄鳥的換羽在7至10月之間完成,這段時間正是雌鳥撫育幼鳥的重要階段。雄鳥完成換羽,展現一身亮麗的新羽,此時正是幼鳥離開雌鳥,讓雌鳥恢復單身的時候,也是成熟雌雄鳥再次配對的時機。 一般築巢在地面或樹幹上,巢位於面向驟降陡坡的凹陷處,或岩石下的凹洞,或陡坡上緣樹幹基部的樹洞裡,甚為隱密。巢材多為就地取材的枯枝和落葉,內襯有羽毛。產卵期在3月底至4月初,每窩產卵3至5枚,卵乳白色至淡褐色,卵重(n=4)48.45g,平均大小為40.7×55.0 mm。由雌鳥單獨承擔孵育的責任,雄鳥不參與育雛的工作。雌鳥孵卵時,會有起身轉向、四處張望、啄理巢材、梳理羽毛和翻卵等行為。在雷雨的惡劣天氣,雌鳥整日不離巢活動。孵化期約28天。 6月底可見雌鳥帶著幼鳥在林道覓食,在路上慢行雌鳥也時時保持警戒,幼鳥追隨其左右,並啄食地表上植物的種籽。雌鳥在雛鳥出殼的二星期內,會在巢內或巢附近的隱密處,讓雛鳥鑽入雌鳥的翼下過夜。在這個攜幼活動的時期,牠們無固定方向,而是四處遊蕩並逐漸遠離巢區。到了8至9月時,幼鳥的體型已經長得跟雌鳥差不多,隨著成長而與雌鳥日漸疏離,最後獨立生活,而且可以上樹過夜。然而雌鳥會在下次繁殖前,回到原來的巢位附近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長尾雉自1906年在英國鳥類學俱樂部的雜誌發表之後,牠們的生存狀態一直受到鳥類學界的關注。由於黑長尾雉只分布於台灣島的高山上,生活範圍狹小,其種群數量的變動更是鳥類學界注目的焦點。1970年代由於台灣高山森林的大面積砍伐,造成其棲地的嚴重破壞,以及狩獵法執行的成效不彰,導致黑長尾雉的種群數量一度銳減。1984年政府頒布全面禁止伐木,1985年以後玉山、太魯閣和雪霸等國家公園相繼成立,黑長尾雉的棲地得到國家公園法的保護。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立法通過,更將黑長尾雉列為首要保護的對象。這些措施使得黑長尾雉的種群數量得以恢復生機,最近已被改列為第二類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雖然黑長尾雉和其棲地都已得到法律的保護,非法獵殺仍時有所聞。最近的研究發現,使其數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是雌鳥的築巢失敗和幼鳥的存活率過低。由此可知,受威脅的物種除了外在環境壓力之外,還有其內在的重要因素。黑長尾雉的生活範圍狹小,種群數量也未見增多,如果想要使其長存於世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嚴格地加以保護。
第二類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IUCN在1966年將其列在紅皮書(Red Data Book)瀕危物種之中,華盛頓公約(CITES)也將其列在第一類的禁止買賣名單之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yrmaticus 由希臘文 surma 或 surmatos 衍生而來,長外袍之意,指雉類的長尾羽。mikado 為「帝」字的日文發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yrmaticu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